书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封面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恩格斯

出版时间

2003-02-01

ISBN

978701003620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哲学和思想的力量愈发显得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他们的锐利眼光剖析了社会现象,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思想火花,更让我们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推荐理由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深入剖析德国哲学,尤其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的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该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理论、德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读者
哲学和思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第一卷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序言
第一章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 A121/4600-2
马克思的文笔实在了得: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这种看似蛋疼,实则还是这么回事的句子,也就老马可以信手拈来。于是,又想到那句盘亘心中很久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确实是比青年黑格尔老年黑格尔派都更接近黑格尔 但马克思毕竟不是黑格尔也不如黑格尔
顺着手稿讲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自由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反过来成就私有财产,接着讲这种异化劳动如何克服。内在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强调哲学应当从现实出发的研究问题,而不是做一些纯粹思辨的理论架构,另一个是通过解读劳动分工中一群人对另一群人劳动的规定的这个线索追溯历史上的所有制(私有制),前现代的私有制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现代的私有制是完全私人的与共同体分离的,所谓分工成就的共同体仅仅作为市民社会的前提和支撑防止其因为竞争走向瓦解,共同体是市民社会的手段。重解家庭和国家,家庭是纯粹劳资关系,国家的现状是人与人的分离对立,内部还存在统治,国家的职能就是在国民经济学赋予的虚假伦理内涵下带出阶级统治,是一个普遍性阶级的统治,但是是资产阶级的普遍性。最后才能去讲无产阶级革命,是超越分离的普遍性。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主义。貌似近来不会有时间完结它了,先告一段落吧,犹记得上学期深夜读它时的兴奋与膜拜。
马克思在44年还将自由的、自觉的劳动实践视作人的类本质,第二年就抛弃了“类本质”的观念,以“现实的个人”取而代之,彻底实现了黑格尔的头脚倒置,从而第一次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德国哲学界火力全开:黑格尔左派用观念批判观念,是从天国到人间,批判神圣化的观念而无意中将现实的一切都神圣化,而马克思则是从人间到天国,从现实出发批判观念,实现自然与历史的统一。但我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阶段论持保留意见,辩证法在黑格尔处只是概念的辩证法,但在这里成为了工具的辩证法,历史也变成了辩证式的复合式前进,所以日耳曼蛮族战胜罗马被解释为封建制取代古代奴隶制,这是值得存疑的,其实希腊罗马时期各式各样的政体都存在,虽然处于同一生产力,比起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我更愿意接受斯宾格勒对文明演变的解释
社会主义不是脑袋里构建出来的空中楼阁,而永远是从现实出发又回到现实的,我们现在回到马克思本身,也是要从马克思那里再汲取我们现实所需要的东西来辅助我们进一步进行共产主义运动,所以我们回到马克思,也要超克马克思。 有关分工问题从手稿到本书,还是没有具有具体的方法论出现,我的疑惑也持续到现在,消灭了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运作?关于这一问题有知道的友邻可以私信我。 马克思的文笔也是有辛辣讽刺在的。
很是精彩!马恩不愧是两位战斗的英雄战士。有我最想要的唯物史观hh 思想的竹篮已经被洗了一些了
阿尔都塞认为在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断裂,断裂的起点是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八四五年。这个断裂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概念代替了历史哲学的旧概念,具体来说,就是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下层建筑、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等等科学概念代替了历史哲学中的人、经济主体、需求体系、市民社会、异化、精神、自由等等意识形态概念。通过这个持续着一段时间的断裂,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走向了历史科学。
多年后再读,仍有收获。 真正的黑格尔哲学不是在面向思的路程中成就的,因为它终将走向实践。因此,黑格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够黑格尔。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