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变动时代的乡绅的封面

变动时代的乡绅

王先明

出版时间

2009-07-01

ISBN

9787010076881

评分

★★★★★
书籍介绍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王先明,1957年生,山西屯留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乡村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近代“新学”一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5年再版),《近代绅士一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科2005年)等。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
1.“民变”风潮中的“绅民”冲突
2“民变”中的士绅:从“莱阳抗捐”到长沙“抢米风潮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关于晚清民国士绅与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这一主题的论文集。废科举兴新政,乡村士绅先出走+劣化,继而在民国延续垄断乡村权力,再到革命大潮之后被彻底清理。有历史大势的描绘总结也有具体的案例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章节间内容有些重复。比较有趣的是抗战边区政府对乡村政治的改造一章
中国近代乡村权力变迁的趋势,随着西方政治思想观念传入及政府权力的衰落,地方绅士由地方利益的维护者,打着自治旗号变成具有实际统治权力,大量攫取地方利益,引起下层的不满,而这导致社会矛盾转向绅士群体,从袁世凯到国民政府一直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CCP利用自己超强的组织能力,将这一群体打垮,重新完成了权力再建。
因中国绅士读后,连到这本,略读,各种文章集子。 要有自己知识树呀,首重枝干,这个太末梢了
前段看过他的学生渠桂萍的书,完全食西不化,但这本非常赞,是对费孝通士绅理论绝好的扩展和补充,非常详实,也非常流畅,看完这本决定把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那本由四星改成三星了。背景是清末新政和废除科举,保甲代替自治,士绅与军阀、乡村包税人三位一体,为权绅,进而为劣绅,尾音是中共土改,对劣绅的革除。材料翔实,有理论有调查,行文流畅,值得推荐。
结构混乱,多有重复,但好在面面俱到
本书试图从个案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结构、传统习惯、地方惯例下的乡绅阶层的活动面相,在不同场域的地方性的生活情景中,抽演和凝练出超越地方性的具有共趋性的历史特征和认知价值。乡绅阶层在晚清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下,社会地位和角色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绅阶层自身也发生了分化。原本作为“四民之首”的士绅,逐渐权绅化、劣绅化,甚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国民党和共产党,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立场,均将土豪劣绅视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到了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和“村选政治”,彻底改造了乡村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士绅最终退出了乡村社会的舞台。本书运用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理论,优点在于建立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其中几篇文章未免有区域“通史化”之嫌,不过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看了20天…… 在社会学、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和治学方法来说确实收益不小,可借鉴的参考资料也提供了许多。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从晚清“新政”到“土改”、村选的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的图景。然而…书中有许多重复的段落难道作者起初就没指望自己的书被人仔细看?车轱辘话来回说是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这一点稍微有一点粗糙。另外,引用实在是太琐碎繁杂,虽然这也体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 整体来说还可以吧,期待更好的相关的社会、历史学著作 又一遍阅读的时候,觉得此书的功夫还是很扎实的,为自己鲁莽的评论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