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封面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德] 伊曼努尔·康德

出版时间

2013-06-30

ISBN

9787010123561

评分

★★★★★
书籍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在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写成的小册子。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道德理性知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作了一个初步的清理。康德正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本书采取一种从下而上逐步提升的方式,或者说从分析上升到综合、从具体提高到抽象的方式,从日常现实的道德经验出发,是最通俗的一部。不仅展示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整个逻辑体系,而且揭示了这个道德体系的发生学,表明它的那些原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包含了康德道德哲学中许多难解之谜的谜底。

本书由杨云飞译,邓晓芒校订。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

(展开全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意志自律作为德性的至上原则
意志他律作为德性的一切不真实的原则之根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康德怎么那么棒!
能与《尼各马可伦理学》相提并论,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伟大作品。译者不错。
看的杨邓译本,参考剑桥英德对照本和李译本。 康德这本书内容上可以说是上承纯批下启实批了。可惜我就看了一遍,顶多大概把握了一下主要的观点,仔细的逻辑还得捋一捋。 看了这本书才能知道,为什么研究康德必须要看纯批,核心中的核心了。 翻译上,个人觉得杨邓译本稍稍不如李译本,可能是因为我纯批就看的李译本,熟悉了他的风格吧。杨邓译本的优点是读起来有种中文的亲切感,有的地方更有感觉,但代价就是反而可能不易于精确的理解,李译本的优点就在此。只能说,我每次看杨邓译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看眼李译本瞬间就懂了。
书薄,但康德烧脑。行为(自由,自我立法)、道德(有无义务,而非倾向)、理性(出于义务的动机,1普适律2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三者层层递进。杀功利主义的利器。CTMR第二本
最好不要买这个译本,此作汉译本最好的还是李秋零的。该作译者错误颇多,而且有些地方根本没理解康德,比如在第二章第五节中,康德说到道德完善性的理想时,译者自作多情地加了个注,称这就是在指基督耶稣,显然不是!康德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理念,耶稣恰恰只能作为康德批评的道德经验中的实例,怎么可能反而是康德要推崇的理念?另外,我对康德在通过道德实例中的缺憾中反推出理念的先行有些微词-—当然,我们理解康德的意思,我只是认为此处若如此行文显得不妥:一个不合道德的做法若被作为直接推出有道德理念的存在显得有些跳跃,可以推出的是人们能从其中知道针对此案例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什么,就像是从一个对象中的某个要素中能推出对立的要素是什么,但各个对象是不同的,最后或许能在不断的中介中达到理念,但要说从这些事例中直接看到理念的存在,
之前读的李本,由于搭配句读买了杨本。杨本的排版很便于做笔记,字体也大。但在文本上,流畅度较之李本却是差了不少,以至于读不通的地方只能停下来看李本。例如420,杨本是“是否仅仅一个定言命令的概念或许包含有唯一能作为定言命令的命题的命令公式也不会提出来”,李本则是“看仅仅一个定言命令的概念是否也许就能够提供该定言命令式的公式,这个公式包含着一个命题,唯有它才能够是定言命令式”。
只有译名准这唯一的优点,其余的完全突出一个翻了不如别翻,完全是西文的结构都不带改的,往后面复杂的已经到影响阅读的地步,甚至不是太符合原文,有些地方还很不尊重原文,乱改本身很清楚的并列结构
第二遍读下来对康德此时的思路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了
第一份哲学书的正式阅读就读康德和刚背完abc就去翻译莎士比亚有什么区别
非常漂亮的地方有三,一是剥离道德律令其他一切内容仅余下普遍化要求以后推出定言命令的思路;二是对自由的重新定义;三是通过对道德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类比,指出道德世界也有独立存在的东西,而后特别顺理成章地将道德领域的“物自体”和重新定义后的自由同一了起来。 不觉得康德的严苛主义是多么不能让人接受的事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康德大部分时间的论述都在指涉一个完美的理性道德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要被设想只是为了给不完美现实世界的道德行为提供依据和准绳而已。 然而,最让人头疼的还是这家伙啰哩巴嗦且有时暧昧不清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