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四卷)的封面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四卷)

邓晓芒

出版时间

2016-06-30

ISBN

9787010152134

评分

★★★★★
书籍介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四卷)》中“观察的理性”这一部分难度和枯燥是成正比。这部分涉及自然科学,如有机体与无机物之间的关联,甚至面相学与颅相学等,黑格尔的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在今天看来已经大部分都过时了,而且有不少是错误的。但这一部分的价值不在于能学到多少当时的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面相学、解剖学等等)的知识,而在于看黑格尔是如何摆脱当时渗透在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而立足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各种自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科学规律”的,看他是如何借助于这些规律的自身矛盾性而一步步从事物外部的形态关系越来越深入到内部隐秘的本质,如何从机械论提升到有机论和自由论,最后在精神、自我意识与物质存在相统一的理解中,进入到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这会让我们对这整个现实世界的看法深刻许多。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四卷)》包括“理性”章的三个部分中的第1部分,即“观察的理性”亦即理论理性部分,涵盖了黑格尔的全部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思想,全部约70万字。是邓晓芒教授一个半学期课程的内容,共22次课时才讲完这一部分。和其他卷不同,本卷主要是根据内容收入了对原著中第五章的全部解读。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目录
第三篇 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Ⅰ.唯心主义]
[Ⅱ.范畴]
[Ⅲ.统觉与事物的矛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一卷字数惊人,刚打开书有些怯,读毕发现内容也枯燥。这一卷的目录部分做得比之前的要细致许多,这是必要的,否则内容杂多很难搜索。看的过程中突然想到,邓晓芒借助各个历史事件、哲学家的例子来解读黑格尔的原文,不知是他在阅读外文著作时了解、学习到的知识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若是后者,则其实邓的解读随时都有脱离黑格尔原意的可能性,这就在同一时间让自己成为了“黑格尔二号”,即按“六经注我”。
1、人的欲望是征服观念。他并不满足于消费他需要的东西:他的破坏是为了证明他是征服者,但是他不满足于向自己证明,还需要向别人证明。因此,黑格尔说,自我意识是双重运动,一个人为了确定自己是一个自我,需要其他自我的承认。2、黑格尔著名的一节“主人与奴隶”贯穿着自我意识的辩证法。正是由于在生死搏斗中杀死了对手,原始人才获得了自我。如果对手没有勇气,并要求得到宽恕,那么就完成了双重运动:对手不是作为自我而幸存。而是作为奴隶苟活,他只为满足主人的要求而生活。不过奴隶最初虽然不是独立的存在,但是,他认识到自己作为劳动者的价值,并且通过逐步获得的技术而得到主人的承认,最后,只想独立的主人发现自己依赖他的奴隶。尼采非常重视主人和奴隶的两种意识。然而,对黑格尔来说,这一节仅仅是下一节“自我意识的自由”的导言。
看過
罗马的风格是忘我的少年心甘情愿的被生吃生殖生祭因为他看不到这一切,他享用着整个友谊他为不经女人的爱欲彻底的浸泡着对希腊掀开的自由海洋和亚历山大留下来的真相彻底的沉醉致命的上瘾野蛮的血没有固化就这样一场狼和鹰风格在地中海文明的三大传统上以人代替了文本书写;德意志依赖了传统也没有足够的质量来让他冲破虚无,贵妇在父子之间澎湃性交-拼命生吃这雄性的害羞,中国印度传统全面注入德意志风格是绝对的,美利坚接过了那个坚硬的音乐也让背后的质量和风格有了低调的对图景的消化,尼采的奠基性工作也让大地性根基在这个民族中,已经到了一种人类角落彻底的孤独伴随着原子弹和屠杀对人的拷打,也是丢掉一切依赖,丢掉一切对真相的害羞以强壮的正义彻底的灌满镇静这场人的自我撕开,关于德意志风格
终于读完了,太累心了~ 观察的理性,从外在自否定到内在…… 从唯心主义,自否定到对范畴和统觉,再到无机物,有机物,最后到面相和头盖骨,理性将走向…… 继续读下去吧!边读边提升精神
第五章:理性的前半部分,即“观察的理性”。意识在知晓自己作为理性而成为一切客观存在之确定性依据后重新回到外部事物的努力,也就是“观察”,精神的发展历程在这里与自然科学接轨。描述无机物,尝试在感性实验中发现规律,最后扬弃感性自身而达到“物质”这一外在于无机物的“一”;在有机物这边,“一”取得了对有机存在之流动性本质的统摄性地位,概念即为一种目的;目的是一种精神,理性观察自己,先看自己如何思考,于是有了思维规律即形式逻辑,再看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思考,于是有了内在于外在现实相联系的心理学规律;理性还觉得这种联结不够必然,开始取消外在现实的易被干扰的成分,于是走向器官面相学,最后到了僵死的头盖骨,从而于初始的目标南辕北辙——最后一部分带有喜剧色彩,是为了展现其荒谬性。观察的理性碰壁了,故重新回到自己。
在一片机械论的喧嚣中觅得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