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性的文明创造,把许多个别孤立事件联结成一个地区性整体,给予每个独立事件在文明交往链条上以确定的位置。中东史所关注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中东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究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目前有独特的地位,本书着力在文明交往相互作用中去探寻它的结构性体系和发展性形态。
《中东史》初版出版于2010年,由彭树智主编,王铁铮教授、黄民兴教授、邵丽英副教授、韩志斌教授参与撰写。本书以文明交往论为指导,系统阐释了中东地区从文明诞生直至2008年左右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域外文明的交往互动,曾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新版本由主编彭树智先生提供全面指导,王铁铮教授负责全面修订《中东史》。该书入选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库》。修订版新增加了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新变化,以及国内外中东研究的最新成果。
修订版说明
《中东史》自2010年出版以来,迄今已超过十年。当时本书的下限的内容基本上设定在2008年前后。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东社会和政治已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到“阿拉伯之春”和“伊斯兰国”的兴衰;再到“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动荡和变革等重大事件,无不对中东当代史的发展和嬗变打上新时代变局的鲜明烙印。贯通历史,把握当今,《中东史》的修订必须增补上述内容,以便继续提高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的学术品味,深化历史科学的学术品格,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彭树智,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陕西泾阳人。担任过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博学院院长、中东研究所所长。现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独著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文明交往论》、《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阿富汗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等。长期从事中东南亚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共运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创建了中国的中东学科,让我国中东史研究走向世界,在国际上拥有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