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旧址的封面

旧址

李锐

出版时间

2007-12-31

ISBN

978702006261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而《旧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让我们透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更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作者简介
李锐,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至1977年在山西吕梁山区插队,后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职务。1988年转为专业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当选山西作协副主席。李锐作品丰富,包括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等,作品多次获奖,并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推荐理由
《旧址》通过讲述李氏家族在银城的兴衰历程,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选择。书中不仅描绘了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还深入探讨了革命、战争、政治运动等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适合哪些人读
对20世纪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阅读家族史、人物传记的读者
对探讨历史与个人命运关系的读者
追求深度阅读、思考社会现象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彻底突破各方面的局限进入,一个自我的历史的局限,从而到达了当代历史性小说的巅峰。对革命和中共如同恶魔一样的虚伪的正义揭露地非常彻骨,没有一丝怀疑。
算低开高走,我很喜欢他画面式营造情绪的笔调,但叙事方式的马尔克斯化的确是个问题,总的来说不差。个体生命体验喻诸于时代变迁的家族史,的确有历史的沉痛和沧桑。“昨日的太阳落下又升起,野草春来归于大地,我回到了这里,却再也没有家。”这是无法复归的痛楚,是历史的莫测。
读完李锐的《旧址》后顿感心力交瘁。看到这个国家日益发展,而无数的个体命运却随着世道变迁相继终结,阅读这部小说,是个咀嚼仇恨与死亡的过程,全程压抑;大量的时间状语频繁错乱推攘,让人浸泡于一种极度消沉的魔幻之中。李锐的文字冷峻奇丽,时空俱运于掌,虽读起来很累,但也算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前面写的真好,开篇的文字让人惊艳。 后面就是中国大河小说的传统套路了。 总要有党派斗争,总要有帮会火拼,总要有姨太太上位,总要有生不出男孩。 进入土改之后,整个的就成了苦难展现,完全失去了节奏。滥情到不行。
发现只要里面的人物死得特别“容易”
第二本李锐,太喜欢李锐了,但可惜知道李锐的人太少了,真的是诺奖都捧不红的作家。技法上没有《万里无云》那么娴熟,但已经很好了,视角的转变、时间的闪回……家族故事,家族里的每个人的形象都很立体。李氏家族的盛衰,最后统统变成了古槐双坊旧址。虽然看过很多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小说,但还是会很喜欢这本书。
他不知道是自己的爷爷们使原来的校长变成了雕像,他也不知道是雕像的同志们使自己变成了孤儿。
文字颇有张力,文笔很好
好看
在小说中,李紫痕是最为明显,最为自觉地去维护与捍卫个体生命的人物,当然也是最具牺牲意味的形象。从七岁起抚养失去父母的弟弟妹妹,为了让弟弟妹妹得以继续上学,拒绝出嫁,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用香火毁容以明心志,换取族长李乃敬的尊重与经济支持。在香火毁容的瞬间,李紫痕也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化。从此她在九思堂的家族变迁中扮演着类似母神的角色,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超社会的母爱。她不懂革命,但会出于母性,保护投身革命的弟弟,成为一名地下党员;在李氏家族成年男丁被枪决前夕,她走进牢房,告诉族长李乃敬,要将他的孙儿李之生抚养成人。 “啥子时代也是一副肩膀挑起一个脑壳”,这是李紫痕对个体生命最简单也最深刻的理解,但在宏大时代面前,这样的理解,或许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