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封面

曼斯菲尔德庄园

[英] 简·奥斯丁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020121434

评分

★★★★★
书籍介绍
《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创作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据推测应在1814年5月底面世。 与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揭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但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女作家。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目录
译序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挺无聊的
一直觉得范妮这个人物很烦,真还不如有话直说的克劳福德小姐,但又好奇作者会把她和谁配对,看到二分之一发现她开始讨厌亨利,大概明白事情的走向了,可最后什么鬼,非要弄这么一出私奔把既缺乏笔墨刻画又缺乏角色魅力的卫道士埃德蒙捧上男一的宝座吗,平庸无趣的一对,牵强无聊的结局,就这样。
奥斯汀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永远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的基础上的,即使她永远强调主人公对物质的轻慢。而事实上,声称金钱不足挂心的作者,对财产实际十分看重,这点从她细致陈列的数额便可轻易察觉,也是纳博科夫直言她“带一丝庸俗气质”的原因。同时,这种放弃金钱的品质,必然要在不缺乏金钱的前提下才能被塑造,因此她描写的总是理念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一个女孩的价值不由她自身体现,而由她的追求者体现,在她的品性与婚姻相系之前,她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就是为何在前半部分几乎不受重视的范妮,在受到克劳福德追求之后俨然成为了众人中心的原因。奥斯汀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向来十分微妙,它藏在信件和话语之间,左右着事件的发展。最后的说教其实并不让人多反感,反而像是一种奥斯汀式可爱的声明:大家都安置得和和美美,读者想必也受益良多吧!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情节极为有趣且紧凑的书,《劝导》塑造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主角,这本《曼斯菲尔德庄园》情节偏弱、节奏偏慢,女主角道德观的强调太多有时候会让人逆反(总体来看还是不错)。但《曼》似乎是最耐读的书,平缓的节奏下故事缓缓展开,每个角色的言行似乎都很水到渠成并不突兀,最终的形象都挺饱满。克己奉献且三观极正的范妮,温暖、充满爱心、对次子的地位和牧师的工作甘之如饴的的埃德蒙,虚荣浮躁的克家,游手好闲又自大的汤姆大哥、无知又妄为的两个妹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伯伦特姨妈,另外一个什么都想管的诺姨妈,严肃又可亲的权威家长托马斯爵士......个个都很精彩。
电纸书没留心,今天看了看,前阵子读的是这个版本,重新标注
读到十分之九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还能HE
看的是译林那个双语译本,但译者也是孙致礼。
这个版本很漂亮,译笔也很喜欢。读完这本,决定要把奥斯汀较晚期写的小说都读一下,心理描写不能更精彩。奥斯汀如此善解人意,以至心理描写细腻精准到了冷酷的地步。 @2017-11-06 20:44:07
故事本身更现实一点,比起傲慢与偏见
范妮真的隐忍美好,但因为谨慎自卑带来的脾气好的过了头,让人太跟着心惊胆战且气恼。(全程在脑子里幻想伊丽莎白贝纳特会怎么有礼貌但讽刺跟她告白的克劳福特)诺里斯太太真的太讨厌了…玛丽用现代的眼光看倒是“通透”,活得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也会为情而惑,最后没有一脑袋热改变自己的想法嫁给男主挺好的,她会有一个合宜体面的婚姻(只是会缺乏爱情)。奥斯汀强调一向爱情在任何阶级婚姻里的作用,但也同时描写光有爱情也是不够的,但满足于自己合宜体面就好,别一味追求奢华“我只期望不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