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弥儿的封面

爱弥儿

[法] 卢梭

出版时间

1978-05-31

ISBN

9787100011129

评分

★★★★★
书籍介绍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目录
原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outdated。充满了偏见与浅陋,尤其是卢梭的女性观,简直恶臭至极。完全不值一读。想到某著名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强烈推荐这书就觉得,他能读到博士真是一个奇迹啊。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源头,堪比Plato《理想国》的伟大著作
终于把八百页读完。读中不断想起卢梭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育婴堂、眼高手低让人发毛【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能忘记那五个孩子写出这本育儿专门书的呢?】痛苦三原理最有感触、警句倒可以摘不少,但太长因此很多破绽、条理性也比较差。大家真的都读完了么?最后那个奇怪的爱情故事是怎么回事?
我才疏学浅,斗胆说一句:这里面50%都是相当匪夷所思过分落后的教育观。。。
未必全对。但感觉大部分中国家长应该抄一百遍再生孩子。
选择性阅读,忽略其中受限于时代的浓重父权观念
让康德爱不惜手的书果然名不虚传!爱弥儿所受的教育让人羡慕甚至嫉妒,很难想象把自己的孩子们都送到育婴院的卢梭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教育手册。放在一年前,我大概还会对卢梭本人做道德控诉吧!然而卢梭啊,这个启发了法国大革命、启发了康德从而打开了人类哲学之巅的人,我们还用符号系统中僵化的道德坐标去评判他,实在是没有必要。就像马背上的拿破仑一样,卢梭也是绝对精神的一部分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年岁活的最久之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之人?
刚进大学被老师要求着读的《爱弥儿》,两大本读下来脑子里只有天旋地转的“痛苦”二字。对于一个初高中几乎从没读过课外书,每天都忙于刷题的小镇做题家而言,刚进大学被要求读这本有些晦涩长篇的作品着实需要一些毅力。当时对教育学这个专业其实是一种一无所知的状态,还搞不懂为什么《爱弥儿》会成为领域的经典。现在想来,如果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对儿童概念的“发现”确实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肖思汉老师曾经和我们说,当一个学科的知识成为社会常识时,这个学科存在的使命就完成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可见自卢梭以来对儿童和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多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