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再生产的封面

再生产

(法)布尔迪约等

出版时间

2002-12-01

ISBN

9787100034876

评分

★★★★★
书籍介绍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卷 一种符号暴力理论的基础
1.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
2.关于教育权威
3.关于教育工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竟然忘记标注了,当然读过也不记得了,佶屈聱牙。
不容易看……我知道布迪厄您老上巴黎高师不容易啊。我想问您把教育拆了之后呢。
1.第一章的”符号暴力理论“,其语言初读诘屈聱牙,重要原因在于自己对于马克思社会学及其后继的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批判理论的不熟悉。第二章“保持秩序”读来更是费脑筋。算是泛读。需要继续拓展其理论背景,然后着重关注布迪厄的符号与文化的理论内涵。2.需要围绕“再生产”所暗示的话语体系本身重整、理解和历练出布迪厄自己通过四个命题集表达的符号暴力理论:再生产的施动者、承受者、生产线、产品(个体习性)、资本、市场需要、产品流通。还有几个未搞定。3.从社会学批判理论这种类似于第三人称的理论如何过渡到需要从第一人称对教育做出建构性的思考?
不再瞎眼,很棒,但也是浓浓的学究味道
翻译。。。。。。
翻译太差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符号暴力,很有趣。
好晦涩,也不清楚是老布写的难懂,还是翻译没翻好,感觉这本书是《继承人》的深化,以及这本书很可能受到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影响
读这个之前是有必要先去品鉴一番《继承人》的,不过骨子里的陈述法则并没有变——及引入文化再生产方式和情调社会运行中的物质本质的反萨特知识分子视角的动态框架分析,所处的语境依然在马克思的阶级主义之下,从开始引用费尔巴哈提纲那里就能猜到会采取个体意识和意志的能动性作主要论证,随后再自然地延续着结构主义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独创的文化资本理论,本质是将韦伯的宗教伦理学转化为符号系统的过程。总感觉布迪厄相对于古典派社会学家而言在僵硬的学术化专业化词语的执着上没有那么大,表面上这些论述显得晦涩和自说自话,实际行文风格跟他一以贯之的反身性创作完全契合,定量分析和数据陈列的插入法也蛮新奇的,能看出来确实归纳总结了不少前辈,从而形成了一套依靠自身逻辑进行自觉性组织的领域体系模型,这种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的确难得
站在读中文的角度理解了人们阅读外语的感受,每一句话里很难找出来动词是什么。可惜没要找到那一版据说译得比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