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化新论的封面

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

出版时间

2009-08-31

ISBN

9787100067140

评分

★★★★★
书籍介绍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重要主题和内在逻辑,从整体上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力图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本。

罗荣渠(1927~1996),四川荣县人。历史学家。曾为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上篇 现代化新论 序言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二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三 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 四 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第六章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一 何谓“第三世界”?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六 论“迟发展效应” 七 展望21世纪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九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十 跨世纪的沉思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下篇 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一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二 从“西化”到“现代化” 三 “现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四 现代化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一 20世纪的三大特征 二 当代世界变革的主旋律 三 21世纪:现代化的第三世纪 四 戒骄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纪之路 第十二章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一 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三 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 四 战后东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 五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重要功能 六 东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七 东亚发展的前景 第五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 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角 二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四重奏” 三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三次模式大转换 四 关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趋向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一 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 二 “发展病”的政治历史根源 三 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四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 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历史传统的基本特色 三 东亚应付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 “中体西用”——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 五 转型期传统因素的转化 六 面向21世纪:会通中西,创新传统编后记
用户评论
明白晓畅。
直觉+马克思主义的框架 算是国内学界对现代化研究的起点,至于局限,问时代吧
再二。
谈日本那部分印象很深刻,后面提到熵(后来发现很多也是引述他人)跨学科的视角打开思路
晦涩难懂啊。但是作者在序里写1927年出生,1937,1947,1957,那些平凡的字时,我还是感慨那一代人的命运多舛啊。(可惜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所以后面的内容就没前面的good了)
今日看来许多已是旧论,但仍有不乏见地之处,尤以第一编为例。考虑到本书其实完成于90年代初,罗老先生以马理论驳倒“五个发展阶段”论(特别建议中学生看一看),具有相当扎实的沉淀。第十四章论述到“条状经济”与“块状经济”,以及后者形成了“诸侯经济”,一下让我回想起恁姨的论述,,,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由革命化而现代化的现代化道路
老生常谈
观点明确,体系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