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封面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法] 爱弥尔·涂尔干

出版时间

2011-03-31

ISBN

978710007059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作者爱弥尔·涂尔干(1858—1917)为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本书援用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并指出宗教崇拜对象与社会集体对应,进而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书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本书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

目录
导言 研究主题: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
1 本书的首要主题:分析研究已知的最简单的宗教,用以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为何在原始宗教中更容易发现和解释这些形式
2 研究次题:思想和范畴之基本观念的起源一认为其起源是宗教的亦即社会的之根由——对知识理论的重新阐述
第一卷 先导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觉得涂尔干的兴趣可能就是社会而不是宗教,他找啊找,发现在人类群体的所有活动中宗教表现了最多的社会,于是他反过来说,你们呀一直把宗教当做是这个那个,其实吧它是社会本身呐!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种教学方法#
做这本书的PPT被老师批得好惨……
导言、结论较形上,晕乎乎~ 翻译近乎满分,不愧前辈!
2016已读54。不得不承认读得比较累,读到第三部分的“仪式”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勉强读完。涂尔干的思想实在博大精深,以至于任何对其思想观点的总结概括都有简单化的嫌疑。开篇就对泰勒等人的“泛灵论”和弗雷泽等人的“自然崇拜学说”加以犀利批判,引出作为最初级宗教的图腾崇拜。之后又吊人胃口地指出图腾崇拜中的某种“宗教力”是宗教之起源。最后真相大白:“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牛逼闪闪。。在结论部分,涂尔干对于宗教和科学的思考相当深刻,认定“两者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解释了宗教观念孕育理性思维的过程,指出“对科学的信仰与宗教信仰并无本质不同”,两者均依赖集体作用,实现了对全书观点的完美升华。想到这是一本1912年的著作,对此我只能长跪不起。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马克思的精神气质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韦伯是“出征的浮士德”,涂尔干就是“归家的奥德赛”! 他的原始宗教研究真的指引着一条不断返回人的存在的家的归途。就像海德格尔是唯一一个讨论家的西方哲学家一样,涂尔干在原始宗教里看到的社会存在,也是现代人不断丢失的“存在的家”。不过,涂尔干也没有那么“怀旧”,他总是试图超越宗教,追寻更加永恒不变的“神圣社会”。只要人类生活之洪流滚滚向前,在宗教外衣下显现的社会就始终鲜活如初。从这一点看,涂尔干有的就不只是温暖,他比马克思的革命气质更实在,比韦伯的悲剧命运观更有生命力。
实证主义的宗教社会学,从宗教生活的衍变看人类社会生活的演进。读了一半,感觉真的有点过于细致,看得出涂尔干渴望从实证的经验中说明自身研究的科学性。第287页开始,涂尔干在我心里封神:宗教性依靠道德权威的概念,衍生成为社会舆论,直接过渡到社会性,即从宗教内核精神性层面看社会舆论的统一和精神控制。个体从外部(社会现象:来自于集体活动)获得由符号所赋予的集体情感。宗教思想的逻辑和科学思想的逻辑之间不存在鸿沟,消极膜拜通过禁忌与苦行,积极膜拜通过祭祀;宗教力传染性的这个观点还是蛮好玩的;关于神圣性之中部分等于整体的法则,这一块还是存疑的。结语部分:宗教作为集体生活的精神面。
详细读了图腾那几章,很是感兴趣。
我这时候才意识到涂尔干的写作魅力所在
对于宗教之“社会力”的概括,以及对于宗教、信仰、仪式的区分,对于今天的宗教学研究仍有影响。
“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即使在我们有所了解的最简单的宗教中,神的根本任务也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维持生命的正常过程。” “宗教力不过是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就是道德力,它是由我们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内心所唤起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构成的,而不是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