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国史要义的封面

国史要义

柳诒徵

出版时间

2011-10-01

ISBN

978710008445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史学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对如何看待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那些盲目疑古的人提出了批评。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究特点。

柳诒徵(1879-1956)17岁考中秀才,后曾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曾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中央大学;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图书馆馆长,国民政府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兼任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文化史》等

目录
史原第一
史权第二
附:汉之尚书
史统第三
史联第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正文引文,宋体楷体,编辑基本随意使用。
国史要义于今日的启迪有二:一为传统道德的再延续,百年过来,基底已毁,再塑道德精神之社会,任重道远;二为警惕一味地中史西论,以西较中,囫囵吞枣,不知所谓,反使国史之传统殆尽。
作为权力结构和教化工具的历史学......
史之所重在正义,正是名词还是动词?
柳先生认为欲知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虚心探索,绝不可妄自菲薄;凡中国所尚,欧美所无者,一概抹杀,不敢提倡的名族虚无主义者,在今日亟宜觉悟。故其观点每每与梁启超的《新史学》措意相驳,因此有“学衡派”和“北大派”南北对垒之一段故事。学虽不一定为官,但学终不能脱离政治和社会,学者也不能不关心政治,尤其就史学而言通,则必就史学与心身家国天下之关系而言。史术和史化两章尤为精彩,盖读史者非要博记故事也,其关键在于明达事理,以古喻今,此为国史之最“要义”所在。
印象中是大三阅读的,当时囫囵吞枣,如今只觉得柳老信古,许多议论同传统学者逻辑一致,难怪南高学派与新文化运动针锋相对,日后有空重啃吧。
分类很有意思
传统史学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