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情爱现象学的封面

情爱现象学

[法] 马礼荣 (Jean-Luc Marion)

出版时间

2014-07-01

ISBN

978710009175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马礼荣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继其著名的现象学研究三部曲之后,在此书中,从现象学的角度,探讨了爱洛斯现象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遗忘,存在的遗忘有可能掩盖着一种更为根本的遗忘且由此导致智慧的爱洛斯之遗忘,因此,他提出了基于爱洛斯维度之上的爱洛斯者这一新概念,期望以之为基础,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观。

马礼荣,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运动新一代的领袖人物,巴黎四大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主要著作:《还原与给予》、《没有存在的上帝》、《白色神学》等。

目录
中译本前言
爱的沉默
论一种根本还原
论为了自身的每一个人,他自恨
论爱洛斯者,他前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形上确定的世界下,自我中仍然普遍的vanité的危机反过来解除了前者的确证,必须拥抱一种phénomène donné,我们说出爱洛斯,但此种意义上的爱不能摆脱vanité=徒然=自负,必须立刻进入还原/搁置程序,由于最先在的自我以最普遍的le phénomène saturé 呈现出来,我们才可以根本地、现象学地说爱,爱欲不存在的,被不存在的爱欲,爱而不被爱,不具存在的爱——获得了一种根本性,也就是给予的最初印记,相互说我可以去爱吗而不进入自恨,但在把有限抛出自我时立刻需要他者的保证,la chair érotisée必须给出互感互融。肉体的爱重复,自由的爱朝向“犹如你不再有任何另一瞬间以便永远地去爱那样马上去爱”,爱洛斯者们无法互相许诺永恒性,他们从现在开始引发永恒性且相互给出永恒性。
基于笛卡尔的几个沉思,马礼荣通过现象学继续思考“主体”的本质。笛卡尔的“思之主体”被一句“有什么用”羞辱到无地自容,“主体”如果没有什么用岂不是没有什么“意义”,那么“存在”不就是“虚无”?那就让“主体”去“爱”吧,既然有种莫名其妙的意向性、渴望、期望,“爱”是最好的“主体”之证明,证明“你、我、他”,哪怕因爱生恨,也是存在的证明。可马礼荣玩了几次还原、搁置、疑问后,“爱”始终不会被套牢捉住,就像蒙着眼睛的磨磨的驴子前的诱惑物一样,人类就像是被愚弄的“傻逼”,最后正如作者所言,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可以永远地爱着大家。哭!
我们和西方人还是隔着一层,仅就表达而言,法国人的那种晦涩即使翻译成中文,读上去也像是读外语,更别说思想的隔膜。
书的谈论让这个话题索然无味,而且虚弱。当然比弗洛姆哲学味浓一些。马里翁在自爱与他爱问题上牵扯。人的思维中为什么建立“对象”意识,人的自我与他者能全然分离吗?“情爱”是一个太后延的问题了。自爱也是。自爱与爱人根本就不同域,说自爱先于他爱很扯。
又要回读立陶宛人
用“我去爱故我有意义”来代替“我思故我在”,但是同样不完善
看得头大
哪个自杀的人没有在思考,我思绝不是决定存在最根本的东西。马里翁太聪明,他说是爱,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感受到爱与被爱,在爱的基础上,再论其他。确实,没有一个主体愿意在没有爱不去爱哪怕是恨的世界里继续存在吧。可是这是什么感觉,好像是一种,你想、你愿意、你即将选择去死时,父母说“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对,就是这种感觉,他们是爱你的,这爱让你想死又死不了,我可能误解了马里翁。但这是被动的生,不是主动的生。不对,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前三章看的比较细,后三章粗读,批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写的真好,基于我存在,所以我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就算存在了,又如何面对徒然呢,进而引出了被爱超越存在,但被爱是种苛求,所以作者说要主动去爱。后面三章主要分析“肉”和孩子,比如肉局限了自身,但在肉与肉的接触中,敞开了自我。以及孩子作为第三者,继续保证存在,感觉观点和列维纳斯好像,怪不得是他的学生
基督教真是深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