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封面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 托克维尔

出版时间

2012-08-01

ISBN

9787100093552

评分

★★★★★
书籍介绍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7.29-1859.4.16),法国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184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9年出任立宪大会副主席和外交部长。在拿破仑三世1851年政变后退出政界,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

目录
导言《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响史资料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三卷正文都是提出疑惑,并自行解答,泛泛而谈,也浅显易懂,反倒“原著者注”,浓缩了几个核心思想。意识形态注定是服从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所以贵族阶层有了“民主、自由”的先进观念,却依旧保留了自身特权,你是没办法指望他们“反躬自省”,一个悖论是,混出头的“第三等级”急于领受新身份,也不会为他所出身的阶层利益考虑。就像大学生进了城,并没有反哺,只是远远的甩开了农村。这一点,我反倒寄希望于文化精英主义了。
拖了很久才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不通政治的文人很可怕、不要煽动小民以及安抚好特权阶级……我是不是三观不太正啊。好啦,终于告一段落了。
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无法忍受。革命之后,人们所期待的东西却没有一个到来。
旧制度可恶,松动下旧制度可怕,但书中并没有为避免暴力革命提供一剂革新旧制度的良方。书中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被一小撮欧洲人任意摆布的那个虚弱野蛮的政府,在他们看来是可供世界各国仿效的最完美的典范。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大革命前的种种制度、政策、矛盾、现象等,解释了导致大革命爆发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旧制度将人们抛向了大革命,而人们正是依靠从旧制度继承而来的习惯和感情摧毁了旧制度,并利用旧制度的瓦砾建造了新社会的大厦。“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思之当下,这句话实在让人触目。
法革史还需细读。托克维尔强调革命前后的连续性,旧制度借大革命完成其自身。“(欧洲的其他君主们)之前视大革命为洪水猛兽,如今确把它当做引路人。”
托克维尔自身的魅力甚至盖过了这本著作的光辉,他展现了作为历史编纂家的美德,以及在平等化和中央集权的天意进程中,作为自由人的典范。
补标
很久以前看完的了。今天再看,依然很有启发性。
啰哩啰嗦毫无重点,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太有名了真不想补这种过时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