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过渡礼仪的封面

过渡礼仪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出版时间

2012-12-01

ISBN

9787100094948

评分

★★★★★
书籍介绍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1873—1957),法国早期民俗学家,欧洲民俗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本书是范热内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的“过渡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过渡礼仪通常包含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各阶段的仪式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象征意义。过渡礼仪实际上是一种应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范热内普所提出的过渡礼仪概念及其三阶段模式,已成为研究仪式行为的经典概念和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礼仪分类
第二章 地域过渡
第三章 个体与群体
第四章 怀孕与分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过渡礼仪(礼仪的系统研究)[民俗学]. 171118
在书店翻的小册子,蛮有意思。过渡仪式分为分隔—过渡—聚合三个过程,包括怀孕、出生、成人、结婚、丧葬等仪式。“只有第一次才算数,第二次只是习惯的开始”,好像也有道理,做不熟悉的事情之前总要祈祷能顺利平安,“通过”之后总是麻木了hhh
人生阶段的仪式
很糟糕的排版,看得很烦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有些简略,不像《金枝》那样事例极多。但是作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说的非常清楚。我不是专业学民俗学的,不能对他的每一个论点与对他人的批判表示肯定,但是有些东西的确是开拓了我的视野。每一本书都有它的优缺点,学会扬弃是很重要的,所以对这本书要辩证着看,他的一般原理是被大家肯定的,但是他的其他论点或许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作者博闻强识。 世俗界与神圣界之间不兼容,以致一个体从一世界过渡到另一世界时,非经过一中间阶段不可。 在半文明社会,没有完全不神圣行为。此类社会中,人生每一变化都是神圣与世俗间之作用与反作用——每一变化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的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读完本书了解:共食是古老的聚合礼仪;陌生人与神娼的聚合;坐月子是边缘礼仪;割礼的双重系列礼仪性质(是分隔礼仪也是聚合礼仪。切割穿刺文身以有别有普通人,加入某一信仰共同体,且切割行为留下无法恢复的痕迹,故此聚合是永久的);暂时死亡的思想是巫术与宗教加入仪式的普遍主题;年轻人的无法无天和成为安分社畜的割裂感可以边缘期解释:新员处于社会之外,甚至是神圣的;葬礼的边缘礼仪性质。
开篇作者自鸣得意地将仪式按照感应和感染、泛灵和动力、主动和被动、直接和间接这四对矛盾分为16种,但这种分类学并未看出有实际意义。泛灵和动力区别在超自然力量是否人格化。而后作者抛出过渡礼仪这一概念,并细分为分隔、边缘和聚合。以与世俗分隔→边缘→与神圣聚合→与神圣分隔→边缘→与世俗聚合的模式来看,季节变化仪式、入会仪式、成人仪式、婚礼、第一次仪式、怀孕仪式、分娩仪式、加冕仪式、洗礼、葬礼、复仇、宽宥等都可归为此类。作者于是找到了他的大一统理论。新生儿实际上被视为陌生人,因而要进行和生者世界聚合的仪式。婚礼中的抢亲是分隔仪式。共餐和性行为是聚合仪式。比较反直觉的是,丧葬中更多的是死者和死后世界的聚合仪式,分隔仪式反而很少。不过我很好奇,堆砌巨量材料就自认完成了论证,是人类学家独有的思考方式吗?
类似金枝一类的,视角不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 也不同。西方值得学习的是了解事物的方法,总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分析总结,这在东亚文化笼罩的地区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艰难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