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的封面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丛小平

出版时间

2014-02-28

ISBN

9787100103541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绪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延续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写作思路,民国师范教育对49之后师范大学的广泛设立和中小学教育制度、教师的塑造起到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选题真好
一气呵成,对女子教育和教育独立的论述十分有启发
想起家里祖辈的经历,确实还是绕不开那五个字“历史的行程”。关于民初女子教育唱高调不给出路的论述非常精彩。为什么读师范,因为没钱。
按需。
把师范学校视为一个讨论近代民主国家建设、知识分子转型的载体,涉及了不同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背后的不同团体展现出来的政治文化诉求、以及他们建设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努力。
好好看啊。奔着农村那部分去读,结果意外盘活了之前学得凌乱的中教史。近代史上的几次学制改革终于不再只是一些名词,其背后原来是不同的政治力量,各自怀着统一或分权的政治诉求。而书中分析的乡村教师的困境、师范学校与师范生处境的尴尬,放在今天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吧。 去找作者在学校官网上的主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笑眯眯的老太太,这才意识到作者是女性。有趣的是,作者在引言里感谢的妹妹立新,竟然是研究课程论的老教授。
作者原来是校友,太晚发现这本书
也许是因为看了很多遍高教社的《中国教育史》,认为这本书平平无奇没太多新意。
写得不错,尤其困难的是在陈述与研究之间保持了较好的平衡。“师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标志,因为过去依附在科举上的巨大人群,都靠这个转化器慢慢消化掉了。小知识分子在乡村师范带动的新一轮革命浪潮,肯定是最好的一章,因为解释力非常突出,能够解释革命是怎么从低谷熬过来的。小知识分子,这个词真是一言难尽啊。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