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的封面

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

刘勇

出版时间

2015-07-31

ISBN

978710011358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首次揭示出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一种重要模式,即“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并进而指出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步骤,即首先对极具争议性的《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然后根据新厘定的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并从中概括出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一己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再围绕此核心观念发展出新的理学体系,最后借助盛行的讲会组织和讲学活动来传播新学说。

本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本书根据《大学》文本和诠释变动揭示出中晚明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重要模式,有助于重新认识理学乃至儒学的内在自我更新机制,重新审视儒学经典在文本和诠释上的变动不居特性,这个双重可塑性正是其与时俱进而又价值长存的关键所在。

二、本书有关中晚明理学学者的讲学活动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群组织、知识交流和学术心得分享方式,同样也有助于了解在官学体系之外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教育和教化方法。其中的部分内容,诸如书院式教学方式、重视师生对话和互动的沟通渠道,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中仍然不失为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三、本书有关李材的个案研究,为透视中晚明时期的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以及观察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参考案例。

刘勇所著《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以李材(1529—1607)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明儒李材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为中心,探讨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理学群体中新兴学说和学派的产生、传播、扩展与传承的模式,并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解释这种模式产生和运行的思想根源与内在动力。全书正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宏观综论的方式,从理学经典《大学》的文本变动和诠释竞争切入,探讨中晚明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理论根据;下编以李材的“止修”学说及其讲学活动作为个案研究,探讨理学学说和学派的传播及传承的社会化途径。

本书认为,中晚明两百年间产生新兴理学学说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模式——“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性步骤,即透过对《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并作出新诠释,从中拈出一个高度概括的学术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个人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演绎出新的理学体系,然后主要借助当时盛行的讲学、讲会活动传播学说。这是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生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宗旨是各种新理学学说的标志,《大学》则是林林总总的理学宗旨得以成立的经典依据,而讲学活动为新理学学说和学派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传播途径。本书结语章对这个建构模式进行解释,指出创立新说、提倡讲学和建立学派的思想根源和内在动力,源于理学自身的两个基本诉求,即中晚明理学中普遍存在的对自得之学和道统之传的追求。阳明学的兴起为挣脱经典和权威的束缚,追求自信本心的自得之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道统论则是理学兴起以后,普遍影响士人思想和价值系统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中晚明理学学者的改《大学》、拈宗旨、创新说、兴讲学活动,既是其学有自得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致力于度越前人、凌驾诸儒,从而直接孔曾宗传,为一己学说和学派在道统系谱上寻求地位的标志。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中晚明思想史研究中的流派
二、立说凭据:《大学》文本与解释之争
三、传播机制:理学的讲学活动研究
四、本书的思路、资料与结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近年明史一等一的成果,相比解书,本书坚守思想史立场的主张要强的多,以思想史统摄全书,政治、文化与社会史更多是注脚。好在不仅再发现李材,还对晚明纷繁复杂的思想场域的学派建构机制做了最为细致的揭示。问题在于,李材是个志大才疏的实证型理学官僚,也是个成功的营销大师,如果通篇集中在就学论学,于政治史和整个万历朝的社会环境只是点到为止,对于深层次厘清晚明思想史的复杂流变,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这都是吹毛求疵了。
按需。本书首次揭示出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一种重要模式,即“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并进而指出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步骤,即首先对极具争议性的《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然后根据新厘定的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并从中概括出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一己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再围绕此核心观念发展出新的理学体系,最后借助盛行的讲会组织和讲学活动来传播新学说。
不错
幾乎完美的博論了(羨慕和敬佩啊),圍繞李材和晚明王學系統之外的學術生態構建的討論,各個向度都把握到了,而且梳理得非常精彩。在構建學派方面,李材很像是一個王陽明的有意模仿者,在事功、講學與學統構建的重視甚至給他造成了不小的政治風波,但是最終「止修學派」在明末清初並未真的形成計劃中如此大的影響,可謂時也命也。劉勇很明顯受朱鴻林先生非常大的影響,大學改本和講學宗旨兩點都是8、90年代朱先生很強調的。這本研究其實留給讀者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思想史影響力應該如何衡量?更多的讀者(特別是庶民)聽到你的講學更重要還是知識圈中的小規模認可更重要?中晚明為了講學而收縮和簡化思想形成「宗旨」,為了換取影響力而犧牲學術性幾乎是當時的主旋律,我們應該如何衡量這樣的現象,我想李材是個很好的案例
17年读,标记,题目发挥得很好,看得过瘾。
很不错的一个关于中晚明儒者的个体研究,问题意识、材料搜集、议题收束都还不错。止修学派以「修身为本」四字为纲,至于教学者如「阿弥陀佛」般时时念诵。晚明诸儒学说各异、杂遝粉尘,然多有自任道统之勇,令人向往。
很扎实的思想史著作。步步为营地揭示出中晚明学术发展的模式,其中《大学》和讲学活动是学派构建的关键所在,前者提供了思想资源,后者提供了组织资源。本书还选取了一般不为人注意的李材作为个案研究,以彰显此期的学术创新和学派构建的典型步骤,即改订经典、提揭宗旨和讲学传授。本书还注意到士人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来扩大学术影响,从而将学术思想和政治现实联系到一起。这也进一步促使我思考,中晚明时期的士人为何在学术思想上有如此蓬勃的野心?他们纷纷冀图能够建立直承先圣的学问道统,这里面除了思想脉络本身的继承发展以为动力以外,是否也有社会、政治等层面的因素催化激荡?
以小见大,学术宗旨如何产生、传播、继承、编入系谱,这一套完整的过程梳理得很细密。问题关怀与回答都相当清晰。
博论首书,讲思想社会史条理清晰、细节到位、说理透彻,通过一个关键人物的思想行动链条就带领读者顺畅进入整个时空,非常有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