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封面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倪梁康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100126205

评分

★★★★★
书籍介绍

大约从2012年初陆续开始撰写题为《反思的使命》的胡塞尔思想传记。到2015年时,已经写到胡塞尔的弗莱堡时期。在这里当然不可能绕过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问题不论,因为无论就思想关联来看,还是就私人关系而言,这个关系都构成胡塞尔从1916年到弗莱堡直至他1938年在这里去世期间的最重要思想生命内涵的组成部分。胡塞尔自己曾将他后期在海德格尔那里得到的经历称作“最沉重的宿命之一”,甚至“最阴暗的个人经历——最后的和对我最沉重的打击”。而2014年出版的海德格尔的题为《思考》的三卷(《黑皮本》1931-1941年)以及2015年出版的题为《说明》的另外两卷笔记(1942-1948年),又为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尤其是为理解海德格尔所说“攻击”胡塞尔的根本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再加上2016年将是海德格尔去世的第四十个年头,2018年也将是胡塞尔去世的第八十个年头。这几重因缘会聚的结果就是笔者在这里提交的关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或关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关系的文章,共分五个部分。可以说它们是笔者以某种方式对此长期萦绕在心头的关系思考的一个总结或清算。——这里所说的“关系”,既是指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也是指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

整个论述的正文部分将分五篇文字完成,分别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前篇:1916-1923年”、“中篇:1924-1928年”、“后篇:1928-1938年”以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关系史续篇:1938-1976年”、“外篇:犹太主义与纳粹问题”。

属于这个问题域的文字还有笔者已经发表和即将发表的四篇文章:“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上、下篇)”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上、下篇)”。

附录:卡尔•舒曼:“论海德格尔《明镜》周刊谈话中关于胡塞尔的说法”。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夏基松为导师),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1990,B. Rang为导师,主攻胡塞尔现象学)。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在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系随K. Held教授以及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I. Kern(耿宁)教授进行客座研究。曾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中国现象学哲学评论》主编。在他的努力下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现象学研究的中心。

主要著作有:《自识与反思》、《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逻辑研究>释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心性现象学研究》、《心的...

(展开全部)

目录
序言
引论
第一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前篇:1916-1923年
第二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中篇:1923-1928年
第三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后篇:1929-1938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八卦史料汇编
详细的介绍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之间关系的演变,堪称大型海粉掉粉现场,只能说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评价太对了:“没品格”。
精华是书后三篇资料,尤其是胡塞尔致曼科的信。倪先生正文所说没有超出舒曼文章的实事,多出了作为人的感情。
注意力全在八卦上,另外附录把资料都附上了加一星(虽然没仔细看完)
倪的主观好恶有点强…
心情复杂
康哥能来首《绝不认输》吗?李没有电脑吗?
水一水得了是吧 其中对黑格尔、尼采等人的征用 以误解为主 不过似乎在此狄尔泰的锅比较大 其他内容作为谈资还挺有趣的 但看完多半没多久也就忘了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 读完后 做海德格尔的、做黑格尔的、做尼采的、做狄尔泰的都无语了 做胡塞尔的则欲言又止
哈哈哈哈哈太有意思了,从胡塞尔的“最阴暗的个人经历——最后的和对我最沉重的打击”开始回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关系。 也许可以写出另一本书: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希腊的渊源与跳跃》 将场景从弗莱堡挪到希腊,故事会怎么样呢?
你想让我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