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迂回与进入的封面

迂回与进入

[法] 弗朗索瓦·朱利安

出版时间

2017-11-01

ISBN

97871001314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什么得以提供进入?

目录
p31頁下注第4行,“部有生動的體現”當爲“都有生動的體現”
p40,「看一下一個莎士比亞譯者的中國文人是如何描寫“罵人的藝術”的」。p44註釋21,對此句的註釋爲「林語堂:《罵人的藝術》,發表時署名爲秋浪」。按林語堂沒有譯過莎士比亞,這裏當指梁實秋。p40下引一段文字也是梁實秋《罵人的藝術》中的文字。
p128正文末行,美譽任何價值領域超越了社會領域——沒有任何價值領域超越了社會領域
p166頁下注倒數第3行,“中國的節食者”,“節食”當爲“解釋”或“注釋”
p207第1段倒數第2行,對踱點——對蹠點
用户评论
看法国人解读中国文化,有趣有趣。//因为对于西方古希腊戏剧,logos和神话叙事之间的关系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对比性上稍欠。有趣的是作者是先从孔孟开始讲述儒家的教育方式-重思考和实际情况而轻视教条,进而转到庄子的得鱼忘筌,中国传统对于语言作用本身的警惕,最后从文学作品实例说明隐喻的距离,景与境的关系,迂回实则是进入。天不可言说,由此又想到年初看牟宗三评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的一体性,圆融。而近代西哲不得不因为主客两分而疏绝。
一旦我们说话,我们就会囿于使我们失去事物最重要的共同维度的片面性之中。语言的本质就是标明各种差异,话语的本质则是运用语言去表达意见。不过,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构成实在的道的正是万物未分化的根本。 以某种方式变化和成形的一切同时就失去了一切其他的可能性。从无限制的“全”的角度看(即“道”的角度),任何发生都只不过一种“小的发生”。 最理想的是一种永远在生成中的而又从未“成”的,因而永远向可能的整体开放,而不是在任意一种观点中静止不动的意识。 唯一的出路是“明”,这“明”正如我在这种发展的连续中所理解的那样,意味着对任何片面认识的超越:当万物和人们从万物出发而用的话语“相齐”而不再有片面性和功利性时。于是,观点的概念也会消失,因为所有的观点都同等地被包括其中。“明见”就是这种全面的看法。
没看完,但符合一直以来的那种感受。迂回反映的是一个事件,一种境遇,一份思绪。因而事件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哲学。也让人想起徐皓峰的一句话:直讲了,就少的可怜了。
中国人很难用这种完全价值中立的目光看待自己的文化,而且我对法国哲学的脉络比中国哲学了解得多,这本书可当作中哲入门
总的来说,迂回与进入不仅仅指朱利安眼中的中国文化,更是朱利安用以研究西方哲学的方式,即通过中国文化迂回探索,进入其身处的文化。暂且不论其理论深度,这样的方式是值得考量的,我们也许原以为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要深深扎入其土壤中,但是后来发现,要越迂回才可以越回归,在这场奇妙的旅行中回溯体味到自己的文化与思想。
另一种反思,尤其是借助讥谏的传统反思了权力话语。
真就他山之石可攻玉,正文里像政治隐语、诗经赋比兴、春秋笔法山水园林之类是老生常谈,而间接引语、意识形态、非象征、以迂回进入实在的说法就很有意思,论语解得妙,谈孔孟老庄也皆有出彩处,特别是放在与古希腊传统的对比下,果然对老大师的读解考验的是解者的能力。但有理由怀疑这种东西解法是粗暴片面的,西方的迂回弯弯绕不比东方少,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说呢,奥德赛,珀尔修斯神话,骑士奇遇文学,巴洛克褶子etc)。 朱利安还治好了我对古诗词的一些偏见,也就是高中时的偏见,觉得那是个只有皇帝和百姓、山水田园的文字游戏场,其解法还千篇一律得无趣,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曲折就像鸭子的阴道一样是对强暴的负隅顽抗,其中邪恶的二阶享乐机制占了主导,容易蜕变为阴阳怪气巧言令色,这种遗产让人怎么去破恶声呢。还好有后面的章节。
硕士学术英语课上阅读的文献,大致可以概括为“浅谈中西方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差异”
“孔子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