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风土的封面

风土

[日]和辻哲郎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100180177

评分

★★★★★
书籍介绍

和辻哲郎的《风土》一书,不是论述自然环境如何制约人的生活,而是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认为自然环境是以人的风土性为具体基础,并由此蜕化出的客体。在考虑它与人的生活关系时,生活本身也成为一种客体。这样就成了客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并非从主体性的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本书所关注的正是后者,始终把风土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并不视为自然环境。

作者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

作者简介:

和辻哲郎,日本伦理学者,哲学家,东洋文化研究专家,是力图把东方道德精神同西方伦理思想结合起来的现代日本思想家的杰出代表。除这一本代表作《风土》外,他还历时三十年独自编辑《伦理学》(全三卷);另有重要专著《日本精神史研究》《原始基督教之文化史的意义》等。

译者简介:

陈力卫,著名语言学者,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著有《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译有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等。

用户评论
虽然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对现象学的拓展极具启发性。存在与时间中暴露出现象学横-纵方向上的断裂必须诉诸Werkzeug 之前的现象学描述(这也是24卷的问题意识)风土作为大写的具身化不仅补充了前期海胖缺失的一环,也丰富了法国人的元素理论
作者很有想法,但是阐述感觉欠说服力。另外作者很爱自己的国家,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风土”这个概念被和辻哲郎提出来以后,一直长盛不衰,我最有趣的经历,是看到一家日本旅行社就管自己的旅游套餐叫“风土之旅”。风土这种概念,其实也折射出来那一辈日本学者的一种抱负,就是他们可以站在中国和欧美两种文明中间,成为最能吸纳东西文明优长的一个学术团体。日本近代最出色的一批学者,都还是和这种潮流脱不开关系。
可爱而不可信的。当作文化随笔读别有风味。末章较为扎实。
不只是自然的风土,更是人文历史的风土。
我们都在风土里生长,也在风土里局限。书中对日本风土的阐释,就体现了这一点。文字迷离得我困了,而这或许是作者的重笔和亮点。
逆练海德格尔......把海德格尔对时间性作为存在之根本的重视翻转为空间性,认为“风土”(不只是climate,而是一切本体论上的一切周遭环境,包括文化)是形成人、独特的“日本人”的条件。他似乎认为日本的独特“风土”让其可以同时占据东方与西方的空间,浓烈的日本民族主义,值得赞赏。但是我要加一句,恰是因为如此,日本没有主体性:在现代性、资本主义、后现代这几个大魔王面前,都毫没有抵抗的意愿或能力———这是神风敢死队的歇斯底里也改变不了的
当作一本人文地理学随笔来看自有可爱之处,但主观太甚,大可不必作为什么学术大作
作者认为风土不同于自然,风土不是脱离于人类自身的存在,而恰恰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表现。风土不是自然决定论,而是人类应对自然现象作出的反应打在人类身上的一种烙印。因此风土的类型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类型。作者将风土的类型分为:1.季风型(易于感受,忍辱负重)、2.沙漠型(强调对抗与战斗,导致了人类的团结)、3.牧场型(强调合理性和竞争,分化为顺从者和统治者两大阵营)。
【2022读完第31本】日本学者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下发展出的风土论,这个脉络也是蛮有趣的。作者理解的地略学、现象学等观点,和欧洲有差异,也许是日本人的表达方式不同吧。论中国的部分特别扯淡,只去看了上海和长江就对中国下了断语,用一句流行的话,how dare you? 论欧洲的部分,作者虽然以研究德国哲学为本业,但在德国访学似乎不到一年,以此得出的“风土”印象恐怕过于抽象化、概念化,也就茶余饭后当个乐子读吧。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态度也是越来越差了,里面德语引文几乎每处都错,大小写不分、多或少了字母、连字符误用等等,但凡有个会德语的编辑粗看一遍都不至于吧?德语专业的人呢?三审三校呢?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