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档案之魅的封面

档案之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100190121

评分

★★★★★
书籍介绍

如何从18世纪的司法档案中看当时世界

编辑推荐

首版于1989年的这本《档案之魅》被公认为与史料相关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将档案研究的触觉、阐释和情绪经验相连接,梳理了巴士底狱档案中已有两百年之久的司法记录,分享出法国旧制度下令人吃惊的生活细节。老旧手稿的迷人之处,以及那些或被湮没的启发性的声音都让她着迷。作为研究方法的实用指导和挑战历史书写的优雅文字的反映,这一独特而内涵丰富的作品传达出发现秘密的喜悦,探索历史新维度的兴奋之情,更提出对档案之魅的沉迷是如何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内容简介

这本言简而意丰的小书所谈论的主要指收藏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阿森纳图书馆和国际图书馆中的18世纪的司法档案,包括如警察日志、审讯记录、案件报告、司法判决等。这些司法档案记载以轻罪如盗窃、打架、市场纠纷、谣言传播等为主,所涉及的都是普通人甚至社会边缘人群如小偷等。“对非典型现象和边缘人群的记录能够有效地勾勒权力机构及其标准,每种犯罪类型其实都反映出社会的一个方面。”通过窥档案之一斑,可以见微知著地看到当时的权力机构,当时的城市及社会形态、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等。

作者简介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1941—),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世纪法国史,尤其关注穷人、小手工业者、妇女和儿童等社会边缘群体。代表性著述有《18世纪巴黎的街头生活》、与米歇尔•福柯合著的《混乱的家庭:巴士底档案中的密札》《脆弱的生活:18世纪巴黎的暴力、权力和团结性》等。由于在社会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她在2016年获得丹•大卫奖。

译者简介

申华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著有《法语小史》,并有《西方儿童史》《莫泊桑传》《法国往事》等多部译著出版。

目录
无数人留下的痕迹
阿森纳图书馆的一个早晨
入口的大门上
路线与存在
警觉的城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法尔热围绕档案研究这一史料学话题展开,实际上做的更像是史学理论方面的工作:如何理解历史记载中的冲突、如何平衡历史记忆、历史记载与某种“历史本相”的关系、如何批判地发展“眼光向下的革命”和“自下而上的启蒙”。 题外话:如何在查阅档案的同时自我闲适。
查档内心戏。好书。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展现了档案之魅,也提醒着我们查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种种。 经常跑档案馆的人读之,倍感亲切,深以为然。 面对档案,就像面对一片人海,令人孤独但又有些神往,因为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档案内容的力量,也能体会到完全解读这些美容、重建历史是不可能的。
更像是一本学者的随笔或者研究心得,语言优美,也包含深情。“历史的目的是理解一个时代和一个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采取学术的方式,档案是通往过去的时间机器,但同时又是阻碍我们构建可靠、真实历史的陷阱与诱惑。迷人又危险。不管怎样,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分辨思考方式、研究它们的规律,进而勾勒出逐渐拥有自身意义的行为”。最终实现用写作“进入一场关于人性和遗忘、起源与死亡的无止境的对话”。
好书!难得一见的好书
后悔
对档案的香气毫无抵抗能力啊!!!
补标,在伊犁回宁的飞机上阅毕。①“档案是时间织成的布面上的一个小缺口,是对意外事件的偶然一瞥。”(4)档案似乎有一种令人难解的魅力,叫人迫不及待地交出一部分生命,“你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抄写,让自己融入语句的波涛之中,体会问与答的不断交锋,感受词语的混乱无序。”(11)②只言片语中吸纳了无数关于生之冲动——不论18世纪被盘问者的求生冲动,还是史家捕获其中生之痕迹的求知冲动。档案的魅惑(allure),呼唤着史家的欲望(goût)。③矛盾同时显现,究竟是事无巨细地收集和阅读一切?还是试图质询并赋予其意义?必须让理性的质询与个异的感受并在,劈开只言片语,寻求额外意义;但在统筹兼顾的叙事基础外,不能放弃再现特异性的努力。易言之,在生的痕迹之间建立联系,既用当下之生检视过去,又从过去之生中感受活的历史。
一首写给档案的抒情散文诗,干货不多。
有所得。值得常常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