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封面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葛兆光

出版时间

2022-08-31

ISBN

978710020359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

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古代中国文化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何为中国:疆域、族群、文化与历史》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等。

目录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 1
开场白:面对难题:对中国文化的界定、涵盖与评价 1
一、界定中国文化之难 4
二、涵盖中国文化之难 7
三、评价中国文化之难 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书是葛兆光通识课程讲义之二,谈的是“中国的文化”。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作者引用了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的说法:“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可理解为一类根植于历史之中的独特的性质,它定义了族群的心理界限,有着极强的延续性。作者选择了几个切入点来描述古代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汉字、传统家族观念、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以及古人的天地观与世界观。他还非常注重“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希望读者注意到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与互动关系——记录于书本中的东西远不如留存于民间的那么丰富,那么实用,那么有韧性。文化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唯有将之放回到历史语境里,我们才能看清它的来处,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现在,乃至于展望未来的中国。
关于佛教的部分感受颇深,所谓宗教、信、仰在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原始佛教更像是哲学思想体系,讲究的是如何解脱痛苦,而大众部的教派则将菩萨信仰引入,讲究普渡众生才能大规模的传播开来。
比早年民国那些谈文化的书好得多,洞悉很多传统文化背后的东西。儒释道皆有所谈,眼光不局限于儒家,如果是理科生了解文化,这本书可以。首先是知识性,然后也有一定现代普世的眼光。 说到底,了解传统文化不过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很多观点在葛兆光自己的《中国思想史》亦有提及。我觉得还是一个洞悉本质的问题,很多人看到了表面的现象,但是它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这样存在?会思考这些问题就与众不同了。 想到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也可以读一读。虽说早年好多人批他,但是还是这本书可以读一读的,比较有广度。相比而言,这本书会有些深度。恐怕这也是商业型学者和学院派学者的不同吧。不过我读中学就知道余秋雨,但是直到大学才知道葛兆光。就好像我初中就看过周国平,但是上了大学才知道止庵。就看的更深入了些。
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好的很
经典。
要理解现代,不得不谈到古代。要理解中国,不得不面对华夷。要理解文化,不得不辨析文化与文明的差别。此书一出,市面上宣扬国学、恰文化饭的书可以全部扔掉了。
文史哲专业必读的通识书籍,在顶尖学府给本科生的讲课记录,大家小书,举重若轻,语言平淡自然,行文舒徐自如,能将如此庞大的思想体系用精炼而理深情挚的方式表达出来,可当作其简明的《中国思想史》。在吸取丰富的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论述视角、阐述方式。第一讲讲汉字就着实精彩。儒释道三家构成主线,从家天下的儒家传统,再到佛教东传道教土生,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影响介绍得清晰明了。不仅关注只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大传统,也不忘自然生成于日常生活的小传统。上层自觉的、有理解的信仰与民众自然的、追求实用主义的信仰。于是特地讲了风水说与影响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以为自己生为中国人就自然了解中国文化,但对这些常识恰恰是模糊不知。
作者在文章中调侃其学生忘记古时写信的一些规矩,但却在自己的书中使用如此口语化的表达。即使是讲义,当作书出版的时候 ,还是应该规范一点。
很浅显易懂。第一章最有兴趣,我也在想讲中国文化到底要讲什么。
可作一般读物,讲得很仔细有条理,对宗教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