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革命的形成的封面

革命的形成

罗志田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10020388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深入阐释,或也给今天带来了启迪。

【内容简介】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目录
自序
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二、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态
三、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1. 小政府遇到了大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汪士铎“似乎敏感到帝国内部有一种结构性困境,一种自我内卷化(involution)的发展”,是真正的世乱之由。
读完才知道为什么“晚清史料导读”课上总是强调立宪是千年变局,当时人却总嫌变得还不够快,不够彻底。那门课的授课教师是罗老师的学生,这些和主流革命史叙述相悖的说法,明显是受到了导师观点的影响。
西潮带来的认知变动让改革变得不进行,改革的诸多不顺让革命不得不“革命”,而“革命”又让过后的事变得激进。事情的成在于急,失败又在于太急。
很好读,也很有启发性。关于西潮的涌入,关于自我的认知到底如何卷成一股,值得好好想一想。关于士变而非民变的引用和总结很有价值。只是对于中国古代“小政府”的传统的说法,不太理解。
从政治伦理与政治制度转变的视角来观照清季革命,实是一层视野的提升。所涉小大政府等诸多具体问题或可进一步探讨。
对新政许多结构性困境的解读部分可以进一步阅读关晓虹老师的相关文章。
薄薄一册,很多观点倒是颇有启发性。进入20世纪后,因为历史和现实中不可解的矛盾,清廷能够续命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立宪而死,反倒给了它一个体面的死法。
将清帝国置于世界的时间,去探索为何一个没有明显暴政的帝国会被突然革命。跳出了传统的历史发展周期理论,从时人的视野中重新观察晚清的革命
一本小书,描述了晚清最后的挣扎,欲富强而变革,欲变革而至革命的内外逻辑和前途
“道出于二”(西潮资本主义带来中外竞争)引起时人心态上的焦虑。 本书最深刻的洞见是清末隐性的变化:如朝廷无力对抗外国在华无孔不入,士人对于对朝廷的疏离,新政流于表面…万般举措皆因资本主义到来这一新事物而起,秩序失衡有媚外之嫌。“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何其难也,祈祷勿托之于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