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之家庭问题的封面

中国之家庭问题

潘光旦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100204019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之家庭问题至繁变也,欲求讨论之切乎事理,窃以为有不能不遵循之原则四:以言观点,则为生物演化的;以言目的,则种族价值之提高居大半;以言方法,则重事实而轻浮词臆说;以言实际之兴革,则认旧制度有相当之价值,而宜利而用之。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动物,在要求情感有所寄托。在彝伦攸叙的社会里,家庭是人们情感所由维系的一个最大的中枢。家庭一经摧残,此种中心机关就没有了,从此人们的情感就不得不别求寄托。中国人对于伦常的观念,我何须细说。他有许多末流之弊,是大家公认的。然其原则甚合乎天性之自然,出乎情,止乎理,久为一种极有效验的社会裁制力,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潘光旦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著有《儒家的社会思想》《优生概论》《中国之家庭问题》等。

用户评论
生育,到底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责任?阅读此书时,作为一个坚定的不婚不育者,我如坐针毡。因为不管是100年以前还是100年以后,婚姻和家庭始终被摆在一个关乎家国、关乎种族的高度,社会责任衍变为道德绑架,仿佛一个人不婚不生,世界就因此而毁灭了。 作者强烈的说教意味和操控欲望都让人高度不适,从优生的角度给人贴标签,智力卓越者宜多生,中庸者则褫夺他的生育权力(想到了二战期间的种族计划);对父母赡养、婚姻自主和子女养育的双重标准,父母赡养和恋爱婚姻都强调小家制的个人主义,而一旦涉及子女问题,则一切以繁衍为第一要义,子女养育天然地占据婚姻乃至家庭的全部中心位置。 生育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想要的难道只是生育吗?我们看重的,难道不是一个人长成后所能贡献的价值总和吗?人是目的,绝非手段。
目前的思潮较当时的思路变化真大;对于托古自称血脉优越者那一段数理统计的辩驳很精彩
潘先生以精英主义的本位思想去忧心社会之发展,不乏真知灼见,但对血统论/出身论的仰仗也暴露出“门第之见”与“优越感”.
本书的整体思路以优生学为核心,主张以种族绵延作为婚姻与家庭的目的,反对旧有的大宗族制度和激进的反家庭论调,认为以子-父-祖三代的传递反馈为模式的“折中制家庭”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 在性别问题上,潘先生认为每个女性的母性强弱和能力高低都有个体差异,而女性运动的发起者大多是母性弱而能力强的。因此,作者批评这些女性运动发起者要求女性和男性完全一致地参与工作的主张过于偏颇,指出这忽视了个体差异,无异于旧时代将女性完全禁锢在家中的主张。这个观点是很有远见的。 文章中还对很多家庭与婚姻的相关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虽然部分观点论证不足、存在过于武断的嫌疑,但总体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
摸鱼一周 终于读完了 小书一本 1927年到今天,又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巨变的百年,中国人对家庭的态度是否有颠覆性的变化呢?好像总体上真的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是“折中”的。不过最有意思的却是能从中看到1927年相对“进步”的男青年们在怎么看待家庭()
治学严谨,关心世界没得说。但这样的人都跳不出男权主义的立场,实在让人心惊。反复论述家庭和子女之重要性,却把男人排在家庭、家庭教育之外,很难不说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