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封面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

出版时间

2023-01-31

ISBN

9787100216395

评分

★★★★★
书籍介绍

✧《国史大纲》之姊妹篇,由历史转向文化

✧钱穆先生系统阐释中国文化史之代表作

✧专论中国文化,兼论中西异同

✧商务印书馆推出简体横排版

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庶易获得著者写作之意所在。……余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钱穆

【编辑推荐】

国家、政府、民族、宗教、文字、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生活……钱穆先生将上述事物放在大历史的环境中作纵向回顾和横向对比,向我们论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向我们讲述他为什么对中国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念。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首部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

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思想、文艺学术等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评介,兼及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文化是“举世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本书有指陈,有回顾,也有展望和预测,集中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钱穆(1895—1990年),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齐鲁、华西、江南等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著有《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其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倾注了无限深厚之感情与深切之关注。举凡史学、文学、政治学、地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无不涉猎,并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中国文化与政治的阐述。成文于民国三十年,对于提振民族士气,重拾必胜信念,大有裨益。当下拜读,对于筑牢文化自信也有不少益处。 简体横排的编排非常友好。
课程分享需要,细读了一遍。 1930年,钱先生之所以能够从地方中小学老师一跃成为燕大讲师,是因为他历史考据的成就惊动了其时学界。然而,生于救亡的时代,一生颠沛流离,钱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使他后期的研究转向了文化救国和中西比较的方向。他学术转型的直接成果是联大时期著于云南的《国史大纲》——抗战正盛之时。奈何对传统爱之过深,导致层层蒙蔽的产生。极力推崇传统和中西比较而导致史学上的矫枉过正,特别是西学的欠缺使他晚年的文化阐发充满了错缪和臆想,同早期扎实稳健的历史考据鲜明对照。 除了中西比较失当、鼓吹农业、褒扬秦制、幻想文治等问题外。从天人合一到天下一体,从众星拱月到大一统,深入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其把握应该是到位的。
首次推出简体横排版——终于有易读的版本了。
钱穆,新亚书院院长,中国文化史学者。本书是其在撰写《国史大纲》后,根据中国历史编撰的一部中国文化史著作,内容则是接近于《国学概论》从先秦撰写至近代,但是内容则是相对于思想史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就是将《国史大纲》中对于政治和社会史的内容也纳入文化史的范围。因此,全书在第一章中除了列举中国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其实重要的在于对于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大体上先秦为第一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为第二期,隋唐到元明是第三期,清朝到当下是第四期,这个分期显然是钱穆在撰写国史大纲后逐步形成的,在撰写文化史的时候就按照上述分期分别论述,不过我们看到钱穆将国家统一时期论述国家的政治文化,而到国家衰乱时期则介绍中国的学术文化,所以你可以把这部书视作中国政治和学术文化的综述,其实这也是国学概论中王官学和百家言二元论的新发展。
中西比较下结论往往不靠谱,但也能发现出一些中国文化独有的特点。
虽说是文化史导论,但还是难免要触及历史、制度、地理之类的,不过也是,这些都是建构文化的必要要素。读一下附录的总纲就够了,正文是给骨架添上血肉。
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深深的自豪
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细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很充沛,但现在西方文化大行其道,中国文化能否像钱所说的不受损且继续发扬是一个大问题!还有个别其他问题,不影响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