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的封面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03-31

ISBN

978710106831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撰写的8篇论文,对魏晋至唐代之经济及阶级关系、工匠身份的变化、南朝寒人的兴起、拓跋族的汉化过程、科举制的萌芽诸问题详加论证和阐发,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则收入作者1958至1982年间论文15篇,分别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中西交通、宗教等专题,详为论证。两书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次一并收入《唐长孺文集》。

目录
西晋户调式的意义
北魏均田制中的几个问题
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
南朝寒人的兴起
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唐老的笔力极好,读来平铺直叙,却也是发人深醒,最喜魏晋至唐以来的官府作场与官府工匠、南朝寒人的兴起与北魏的青齐土民三文,唐老极擅长贯通诸朝代,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剖析某种社会群体,关注其起源与变动,又是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生活的,可谓是将史学的微观视角与宏观脉络结合的十分精妙恰当了。
治学的标准,没有任何多余的文字,点到即止,却可回味良久。其实唐行文有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引文后做一个很直白的概括,这在当今学者中却很少,虽说阅读这类作品的读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古文字,每个人的理解会有差异,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唐也不一定对),可以更好的学术交流及启发思维。 从小处即可看到大师风范。
《拾遺》以前看過。
唐先生为文抽丝剥茧,大多遵从先交代问题,提出疑问,分析史料,给出看法这样一个严谨的行文风格。最喜欢《南朝寒人的兴起》《范长生与巴氐》《读桃花源记》《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北魏的青齐土民》《王敦之乱》《君父先后论》几篇。
花了相当长的时间阅读完本书,觉得唐长孺的行文长难句太多,理解起来破费周折。其实,本书里读得最有兴致的还是几篇小文,如《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别有新意,读来并不觉得枯燥。尤其是首文,感觉唐长孺在本篇中充分展现了史家的想象力,将桃花源故事的流转和时代背景做了另一番解读,没有把目光限于汉人活动区域和思维观念,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南方普遍存在的蛮人问题。读到此文,满脑子里都是《里约2》的山谷——不断推后的生存线,蛮族和鹦鹉都同样面对着优势文明的挑战。不过,觉得花如此长的时间不甚值得,竖排繁体下读唐文艰涩的文字深觉痛苦,书中最重要的几篇论文在《三论》中似乎也有清晰的表达,如能细读后者,唐先生治学大旨应该也能粗通了吧?
10。《续编》中《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最佳,唐先生洞穿史料样板化的眼光十分锐利,文学类材料取用得心应手。《拾遗》中《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和《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最佳,佚史碑志的运用简洁明快,结论一字千钧。最令人难过的是唐先生为《续编》所作的跋语,时代之下,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也只能低下骄傲的头,读来令人十分感慨。
补戳
连着读完《三论》《论丛》《续编》《拾遗》,还是最喜欢《三论》。
唐的所有文章都可以用见微知著来形容,联系史料的能力太强了。
读的文集本,当然力荐。 个人认为其中《南朝寒人的兴起》、《范长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士族的形成与升降》、《北魏的青齐土民》、《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和《读史释词》相当好。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