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另一个世界的封面

另一个世界

林西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6-08-31

ISBN

9787101120448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在这部作品里,我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青年人,处于对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个奇怪的中间状态。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革命成功了,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为什么人民还会挨饿?今后怎么办?没有人知道。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讲述了我怎么样从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在很多方面都厌恶她到比较好地理解她———最后不顾一切地爱上她。这是由于我接触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字、音乐和结交了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目录
序:确有其事吗?
初识中国
北京大学
北京郊区
长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于1961-1962年在华留学,有学者和音乐演奏者的身份,经历和知识结构丰富,观察细致入微,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她的描述客观、诚恳、质朴,饱含情感,照片大方自然,不乏精彩瞬间。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即是我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我们关照自身的镜子。弥足珍贵。翻译不错。十分推荐。
前半部留学生活的记录很好。
书中呈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看似遥远却并不陌生,整片土地在物质匮乏中散发着破败萧瑟的气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却从不曾宽松。作者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对北京城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后面对外地的短时游历基本是对贫穷落后的点到为止。照片逼真写实到能让人沉浸进去,书中提到了管平湖、叶君健、梅兰芳。
林西莉对中国怀有的深厚感情,让她能在认识60年代初的生活时更冷静、更深入,描述也更显真实。现在,生活更富足、自主,但那些有风骨的中国文人都不见了。不是民国出大师,而是十年十年又十年断了中国文人的传承血脉,只剩些忽悠而已。传统文化的伪复兴重造不了文人雅士精神,士人精神远矣。
作为作者留学时期的回忆录不应关注中华文化而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个时候的政治斗争,真是太可惜了。斗争往往都是从侧面反映的,作者学古琴,古琴协会的艺术家在压迫环境下的讲究与乐观、从容与淡然着实令人心惊。
照片随意,但是文字信息比较大。个别地方的翻译应该是处理过,有点隐晦。
真是的照片和提取自当时日记内容的文字叙述,可信度和真实性可以保证。可以明显读出作者当时的不安、好奇等情绪,也是为数不多真实记录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存状态的剪影,可惜局限于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难免有失偏颇
这是一本用画册隐藏的纪实,残忍,真实!
如果跟 Peter Hessler 做比较的话,林西莉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玻璃窗在观察中国社会,无论观察得多么细致,始终有一层隔膜;Peter 则融入了进去。
最喜欢北大那段。作者只描写身边事,但典型得不行,从小事中窥探当时现状太有意思了。虽然后面的部分有点浅,一个个城市又很匆匆,但确是非常真实的记录,保留一点那个时代的记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