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倭寇”与明代的东亚秩序(精)
刘晓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101138788
评分
★★★★★
标签
法学
政治学
书籍介绍
本书主要从东亚区域社会的视角,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相关历史资料的比照与鉴别,力图更为客观地还原十六世纪前后“倭寇”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对近世以来东亚区域秩序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倭寇”问题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明、日关系万历转折说。 作者:刘晓东
目录
序言
前言
上篇 “倭寇”认知与“倭寇”记忆
第一章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以《明实录》中的相关语汇为中心
第二章 嘉靖“倭患”与晚明士人的日本认知 ——以唐顺之及其《日本刀歌》为中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古今人心态倒相似,愈近愈迫真。 实际虽重,不及伦理。南明政权如“漏舟”般风雨飘摇的政治险境,逼迫着南明士人不得不走上“乞师”之路的时候,他们这种行为本身就使自己陷入了一种道德尴尬之中。“满清”自为夷狄,但日本又何尝不为“夷狄”呢?鞑靼叛服无常,日本又何尝恭顺有加?借夷狄之兵以驱夷狄,恢复的又果真是华夏道统吗?面对这些道德与政治的追问,“乞师”派但常以“申包胥”自解。 因内沉沦,称颂外邦社会之优美如三代之际,然心中亦知此中之非。从朱舜水文集来看,除却一些为求居日本而对日本上层人士所作的谀词之外,他在与弟子们的书信往来中,也表露出了对日本及其文化的诸多微词与不满。严格说来,其对日本的真实印象似乎并非那么完美。然而,在他写给中国友人的书信中,却将日本描绘成了不亚于中国的文化之邦
有一定启发的观点。例如去民族主义这种逻辑毒瘤。但是虚的形而上讨论太多,实质性的例如贸易主体构成,贸易量,贸易规模,贸易商品,贸易线路,私掠和海防。才是维持以明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的核心。至于某唧唧歪歪什么借夷兵的仁义道德讨论——这怕是不知道唐朝借兵突厥回鹘的次数吧?
全书较重点的讲了洪武 嘉靖以及南明时期明代士人对于倭寇的看法 使我们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到特殊时期对于倭寇当时人的想法。可能是由于篇幅的原因 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戚继光抗倭 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没有说明。
对中日交往中的具体史事交往考辨不感兴趣(这是开始导师想让我做的,不过被我直接拒绝),不过对于明朝人的日本观研究,还真是推进了一大步。上编的文章如果能丰富成一本书会精彩的多
初读本书眼前一亮,作者在序言中的问题意识特别好,一是从“倭寇”一词入手,去谈明代的对日认知与对倭寇的历史记忆,二是通过明朝对日外交的事例,说明明日关系的实质。本书认为,对日印象与明朝现实利益、明人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为读者展现了明朝人对倭寇与日本的动态且多样的认知。明朝的作为看似在外交关系中排斥日本,实则是重视日本。就具体内容来说,第四章与第六章最佳。此外,本书非常适合做论文写作样板,材料征引详实,学术史梳理清晰,语言流畅,注释规范,谋篇布局恰到好处,结论简洁有力。但本书缺点也很明显,一共八章,其中六章副标题是以某某为中心,时空与材料过窄,虽然很扎实,但总觉得难以撑起主标题与结论。同时,也难以找到各章衔接之处,实际上是一本颇为微观的明日关系史论文集。
感觉是失望的。因为相关文章多是已经发表的内容,比如日本刀歌本身是有趣的,和虔台倭纂,都是从不难找到的史料中生发出新问题。手法很娴熟。但是第五,第六章非常糟糕。到第七章的时候,接近于崩盘。尤其是在朱纨的处理上,一没有考虑嘉靖的整体对外政策巨大转变,二没有考虑朱纨的个人因素及其悲剧收场。整体来说,还是作者对于明代日本和中日关系的理解,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但是对于倭寇,这种边境人的理解,实在是一知半解。
不错的研究角度,学问做的也比较扎实。收获不少
作者在书前指出倭寇等同于日本在明人观念中有复杂曲折的生成过程,而且在研究倭寇起因时或多或少从朝贡贸易与走私贸易互动来谈,不免忽视朝贡本身是万国来朝的政治活动。具体到各章,主标题有意思,材料集中(单一),只是各章之间明显散了。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已为研究所指出,但分析《明实录》,在嘉靖朝官方语境中,朝野君臣亦认识到倭寇乃内寇,不是外敌入侵。作者的分寸与克制是如今少见的美德,可也有意犹未尽的回味,以及戛然而止的疑窦。江西人热衷谈倭仅因赣籍官员的抗倭经验吗?当讨论江西的独特,是否应看看其他省份的情况。日本文献:春屋妙葩《云门一曲》古剑妙快《五山文全集》月舟寿桂《幻云文集》。明人对宁波争贡讨论,来自《存目丛书》(可见有用)。大内除了上洛、尼子挑战,还要考虑东亚贸易。大内联合岛津制服琉球以与明交通。
序言极好,读了一三六几章,后续有空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