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批评的踪迹的封面

批评的踪迹

张旭东

出版时间

2003-08-01

ISBN

9787108018625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当代批评。

本书汇集张旭东多年来的主要中文文章和部分英文文章中译。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80年代“文化大讨论”,致力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译介;90年代赴美求学,师从当代文学理论巨匠杰姆逊,力图在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理论的世界语境里分析和研究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部文集,本书因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而显出一种系统性。作者身处美国学术生产机制中,却明确以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和思想生活为归属。全书在西方文化理论评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史的梳理和阐发、文化政治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蕴含和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等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以自身的轨迹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时代性变化和发展。

目录
代序 批评与历史经验――张旭东访谈
第一辑 幻想的秩序
1 文化的诗学与诗的文化学――转变与模式
2 历史与叙事――卢卡契的现代性
3 幻想的秩序――作为批评理论的拉康主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张旭东
让我看到了一个同时熟悉理论和作品的人可以写出什么形态的文字。
书的内容让我相信文学理论也可以写的像文学作品一样。内容有几个重点,一个是作者本人关于本雅明的文章,一个是他导师杰姆逊的文章,最后一部分以寓言批评的形式在上海怀旧中讨论了王安忆的写作与现代性的寓言,可惜所有文章都不见参考文献,好可惜啊
张旭东的文章的确写得很漂亮,能够看出他在模仿他的老师詹明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学到了詹明信分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方法。不过我始终和文化批评隔着一层,因为太多的修辞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即使再怎么从辩证和历史的角度书写,对我还是太陌生。可能我活得像克尔凯郭尔,但是思考模式像黑格尔。
读张旭东就是在不断从???到恍然大悟再到???的无限循环。在张旭东或者说本雅明看来,为应对人类集体经验结构的转变方法是寻求一种“寓言批评”,精神与存在的分裂使经验的传达变得困难,因此作者在语言的重塑中寻求经验,使得表达形式成为内容本身,从而在内部把握时间/空间,作为语言生成到自我意识的历史中,成为一种内在经验。这种体验式的写作在波德莱尔身上表现为对机械时代的震惊,也发生在80年代的先锋文学。有所不同的是鲁迅的“遗忘”主题(同质性循环),“在本雅明那里历史通过历史被重新历史化,而在鲁迅这里历史的停滞通过寓言变成了革命性的前提。”
每一篇都翻了,每一篇都没完全读懂(。我到底不是天生的这块料
展示了理论的引入和最早对理论的评价和应用,不过有些章节太过无聊,乏味(特指对格非和鲁迅的评论与文化政治那一块)。本书里本雅明对张旭东而言甚至高过詹明信,序言里说到了很多东西。80-90年代的理论,大概可以一瞥,但太多的是还不如去读原著,也可以算是逼着人去读原著。
最前面那个访谈特别好👌几乎段段摘抄
本雅明部分,有启发处皆点到为止,初期的引介文章也充斥着大段的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