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的封面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葛兆光

出版时间

2005-04-01

ISBN

978710802201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

目录
自序
引言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开场白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变化
二 常识的变化:关天重建学术研究的基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大一时读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序言讲到思想史如何“下沉”,当时觉得很有趣,匆匆翻过似乎也未留下太多印象,如今和葛老师这本书的内容与思考产生了交汇。总的来说就是运用年鉴学派、后现代等西方史学理论,强调拓展研究视野、扩大史料来源、跨越学科界限,增强批判意识,打破陈旧的学科范式,将凝固、僵化、抽象的“思想”“观念”从典籍中解放出来,还原至历史语境,再现其与生活世界、话语权力、科学建制等互动、交融的生动历程。具有很好的方法论启发意义,颇为值得一读
非常喜欢这本书。通俗易懂。 唯一一点小小的不足,作者对法国年鉴杂志改名一事,似乎并不知晓。 年鉴早已改为《年鉴:社会科学和历史》了。
其实没有那么好,葛似乎绕来绕去无非那么几句
前面几章写的很出彩.他的专著我却不太喜欢.
葛老师每每喜欢提的三个人此本书都有涉及:布罗代尔、福柯、布洛赫。真是很后现代呢。
葛老师问题意识确实很强
补标,大一下
当今水课遍天下的时代,这是我梦寐以求的那种课堂。
如题,课堂演讲录,得以让无法亲临课堂的人也能从中受益。 有古今-中西的理论与体系梳理,也有以个案为例的思辨与开拓。当下的课堂,教师多取学生报告为主的路线,或者以个人研究为教学案例,然而,这两项都应当作为读书报告会的内容,绝非解惑答疑的“师傅引进门”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因为学术专业化之后,有广博视野又兼具关怀和深度观察的学者太稀有了,自己的研究都很难称得上前沿、体系化,又何来反思、引导以及启发后辈的智慧这一说。 研究受了好的引导,读了好的书,比在枝节中缠绕在千万本庸常之作中摸索,能收益千百倍。 再加上言语的平实幽默,实在是老一辈人才有的品格。
上学期看的。突然想到和丁宁《绵延之维》所提到的学术背景是同一段或者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