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在伊朗长大的封面

我在伊朗长大

玛赞·莎塔碧

出版时间

2009-12-31

ISBN

9787108033215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伊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长期以来人们谈起她总是将之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出身豪门,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伊朗的政治、历史、文化也随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那黑白分明、质朴有力的有版画感的图画,走近了读者,震撼人心。出版后,先后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拍成动画片后,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33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六大奖项提名,并获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本次将原来的四册合为一本出版。

目录
面纱
安息日
流落奥地利
回家
用户评论
1、黑白两色用于表达此主题再合适不过。2、叛逆却独立的小女孩视角却能把复杂严肃龌龊的问题说得再清晰不过。3、读到战争部分,政府对本国青年的征战号召,想起龙先生的大江大河。4、今天出门悲剧的选择了一只黑色马克笔,被淹没在这黑白里,笔记不知如何做起。
书比电影好看,情感更加细腻,不过窝不得不说,为何那么左派
“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外婆真是生活的智者呀。作者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无疑是幸运的。虽然整本书只不过是关于一个伊朗女生的成长故事,但依然大气磅礴,让个人也成了一段历史。
我是在去伊朗的往返航班上读完这本书的。经历了真正的伊朗,满大街的反美标语口号与烈士头像、电视里时不时出现的激昂革命歌曲、两伊边境的机枪坦克、大街上彬彬有礼热情的伊朗人……各种交织在一起。再看完这本多处让人感动的书,倘若没有战争以及内部斗争,真的挺好,但现实终归不是童话……
三联书店出的绘本肯定不同于普通美漫,带有浓浓的人文气质和小资内涵,娱乐性基本为0,完全是一位伊朗女孩(14岁移民欧洲)的人生自传,认认真真地叙事(角色上百,亲戚无数),啰啰嗦嗦地抒情(充满法国女文青的各种小情趣与小尖酸),伊朗人过去很西化(各种派对和摇滚),但在原教旨运动的践踏下苦不堪言(类似文革),不过5000年波斯文明古国特有的知识素养还是卓尔不群的(远胜于愚昧自大的阿拉伯诸国)。书中的人物抛飞眼、大颗泪珠都很有特色
英语课看的 很可爱 很难过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对于了解伊朗,可以一看。
作者这样的家庭,优渥开明,不能代表大部分伊朗人。
本想写个书评,但又觉得难免会透露出书中精彩,索性罢笔。玛赞·莎塔碧的作品饱含着浓浓的伊朗元素,像《纳瑟·阿里先生的最后八天》,《欲望德黑兰》所表达的都是伊朗文化背景下的某一个片断面。相较之下本书把“孩子眼睛里倒映的战争”以一个女性,从幼稚无知的懵懂少女到能够独立思考的成年女人的成长经历刻画的非常饱满。正如玛赞自己所说,她不希望世人对伊朗的标签仅仅只有“恐怖主义”。读的时候一度对书里的社会觉得既荒唐又可笑,但又对玛赞所拥有的家庭简直羡煞至极,甚至被几处情景触动盈眶。但最爱的还是玛赞的文字功底和笔画下人物的细节处理。全书以玛赞年幼时诙谐、戏谑的口吻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年长时又用自己在西方和伊朗都生活过的亲身经历,讽刺和叹息着国家的衰落。或许,自由灵魂背后的代价都是“人应该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