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战后台湾文学经验的封面

战后台湾文学经验

吕正惠

出版时间

2010-04-01

ISBN

9787108033543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者考察了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各种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乡土文学、“台湾文学论”、后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社会与政治文化背景;以文学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对陈映真、白先勇、李昂、朱天心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进行了细致而中肯的分析与解读;更重要的,作者还与战后台湾的各种文学与社会思潮展开对话与论战,如国民党的“现代中国史观”、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无根性和对西方的依附,及台独派的文学论,从而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及台湾文学观念自身的发展脉络。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1982-2004年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私立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台湾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目录
辑 一
现代主义在台湾——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
五十年代的现代诗运动
青春期的压抑与“自我”的挫伤——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喜欢吕正惠
老先生又回去搞古典文学了,大概不想算当代台湾文学这笔烂帐吧,立场难站
作者坚持大陆和台湾是中国,但从论文的描述也可以看到台湾地区不管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的中国认同也是 。细细一想,从文学就可以看出,还有几个作家的作品表达的是中国?
睁眼看台湾
台湾文学史研究必读书目,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部吕正惠著作。
直白到位
这书的内容可用一句话概括:除了左翼乡土文学,其他一切(现代主义、都市题材女性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本土意识文学,等等)皆狗屁!
感觉这才是我所理解的文学评论,纵使有些个人化、情绪化与偏执化的东西,但他对文学的热爱确是跃然纸上的,读起来真的酣畅淋漓。 要二刷。
吕站左翼立场上分析,战后烂摊子里除林海音简直没有一个看得上哈哈。第一代现代诗诗人完全没传承四十年代诗人在现代技巧外的现实感;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作家完全西化但社会并不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基础,一味反抗传统落后难以参与政治和现实,过于孤绝;70年代以后乡土论战逐渐分化两派,前者稍微侧重现实又意识形态太重艺术不够后者逐渐脱离中国成为后成台独文学代表并不再有耐心就搞钱去了。 另作者格外关心没有经过五四反封建反帝的台湾女性,台湾女性从传统封建意识一下子撕毁性道德,女性人性面临巨大的冲突,通过对李昂的分析,并提出了特别的观点:性并不是存在的唯一困境,解决存在困境并非只是要更多的性。台湾女性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社会没有给女性相夫教子满足他人之外的另类价值肯定,妇女价值问题仍亟待探求。
吕正惠很大胆,批驳王文兴受错了“西化”的教育,又批驳白先勇“滥情狭隘”。对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他大体是批判中带肯定的态度,其秉持的文学观是纯正的现实主义甚至是左翼立场的,强烈认为文学必须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为现实作注解,如果能一针见血刺穿社会本质,再提出有效良方,那在他看来这样的文学必是极好的了。然而在这样的视角下,表达个人的、内在的、对自身命运做着思考的文学,被贬斥为了盲目模仿西方的拙劣之作、矫揉之作,未免也是有失于“狭隘”的意思。也许吕是带有些古典文学出身的傲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