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封面

朱熹的历史世界

余英时

出版时间

2011-06-30

ISBN

9787108037008

评分

★★★★★

标签

人文

书籍介绍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上篇 通论
绪说
一、“政治文化”释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历史研究缺乏哲学洞见将是多么可怕。哲学家固然受政治影响,但哲思活动本身始终有极强的超越性,若无能看到这一关键,再厚重的历史研究也都将沦为废话之书。
准备考试,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才毕事。精彩之处俯拾即是,但有些论证终不免于钩心斗角,使人依违难定。
只此一书,足以封神:两宋研究的“述论稿”,历史学界的“张三丰”。特别是第12章从心理史角度对孝、光二宗的解读,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先河。附录的三篇辩论文章,尤其是对哲学大佬杨儒宾的回应,简直就是虐杀。
绪说中把古文运动和道学形成放在一个框架中考察,很受启发。下编偏向史实的重建,考证不如思想史在行,写的象小说。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权力斗争。
只看了上卷,觉得没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重要的只是证明了宋朝理学士大夫的参政积极性。
附论比上篇精彩,上篇比专论精炼。虽然引据充分,论证翔实,仍不免絮絮叨叨。
本书虽然名为《朱熹的历史世界》,但是标题更多是应景应题,其关注的重点当为宋代政治文化的研究。从政治史和文化史,以及二者的结合而言,本书都是出色的。尤其是补充了从高宗晚期到宁宗早期这一历史研究的缺口。全书虽然很多地方都有“过度解读”或者“过度推演”的嫌疑,但是所幸引用的史料,都不是孤例。对这些稍显牵强的地方,不应做现代史学之批判,更应法其精神,疑其所疑,继承余英时大胆设论,想尽一切学术办法求证的精神,而在他所不足的地方继续求索挖掘。如此才能突破现代学术中一些理论和思维的束缚。毕竟如果想有所突破,势必要在“六经注我”之后,“我注六经”,甚至还要不循常例,引用“佛道”注六经。
原来是这么一个人物啊
购买此书是在二零一二年,十年已过,期间质疑有之,反对有之,余著体量宏大,我那时懂什么?只知道一句“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口号罢了。常常读过一段,便嫌周密,又立刻放下,反反复复思忖的只是余杨之间的来信。这么厚的书,从广州搬回桂林,又从桂林带到北京。一七年我有幸问过杨儒宾先生如何看待他当年对此书的指责,他讲了许多台湾学界的往事,多是自我解嘲。之前我没想到,这本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的问题起点。与李泽厚先生一起,余已在去年过世。没有过多的言辞,他就这样告别了这个或许略略有趣的世界。听说他家附近有竹林。也许有一天,我能普林斯顿见见他安眠的地方,想象他执拗的样子。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