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经典淡出之后的封面

经典淡出之后

罗志田

出版时间

2013-11-01

ISBN

978710804576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讨论近代经典淡出之后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偏于学术走向、风格和方法的探索。

全书以“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为引论,上篇侧重学术的履迹,在清华国学院和“古史辨”学派的个案探讨之后,概述1949年后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虽以机构、流派和学科发展为对象,仍尽可能将学术追求和研究方法落实在梁启超、吴宓和顾颉刚等具体的当事人之上。下篇则通过学人看学术,立足于拾遗补阙,具体讨论章太炎、胡适、陈寅恪、傅斯年一些为他人所忽视或误解的史学见解和研究思路。

目录
自序 1
引论: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 1
上篇:学术的履迹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3
《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 2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大师一如既往黑人
罗志田,四川大学教授,思想史研究专家,余英时的门徒。本书是由数篇论文和文章组合而成的文集,内容仍是以近代学人为中心的学术思想评论。不过,这些评论的内容虽然都已经在之前的论著中闪现,但是这样将主题明确地表述出来,还是第一次。为何如此说呢?《经典淡出》这个概念,其实之前就写过了,比如不读二十四史,其实就是经典淡出的意思,大体上是新史学要突破传统学术方式,但是很明显罗志田将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反思的对象,认为如此的新史学反而失去了以人为中心的学术传统。因此,本书接连三篇文章就在谈国学院的传统、古史辨的传统和马克思史学的传统。只有在三个新史学框架下,罗志田才好找到自己批判的靶子,从而为自己的学者中心论塑造反思对象,因此接下来的就是章太炎、胡适、陈寅恪和傅斯年,学人传统就塑造出来了。最后两篇可视作自传。
我倒是觉得老教授写得挺通晓流畅的啊【也许因为我自己写东西就绕啊绕的吧
终于出了 一本
到昆明前后所读 谈陈寅恪与傅斯年有特识 访谈录最见性情
我也把评论区翻了个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傅斯年“实证主义”的一面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史语所旨趣》与傅氏具体的专门作品在是史观上是否有所抵牾,则少见清晰的剖析。罗文揭示出傅斯年“史料学”的真实面目:傅氏认可并实践着“有限度的推论”之治史原则,承认史学的灵活性及史家的主体性,不过这需要对史料有极高的驾驭和领悟能力,故在面向年轻学者的演讲中,他仍以求诸于客观实证为要。史料与史识、证与疏成为傅斯年史学观念中相互配合的两个面相。
附录一最有价值,网上所流传者皆非全文。
又是个大拼盘。仔细看的只有开头的学术史和陈寅恪傅斯年部分。
本书总体是对近代学术履迹的追述,以具体的人物以及他们可能被误读的方法或概念为立足点,也有对当下学风的反思。回过头审视“转变与延续”,似乎发现部分过往的学术典范已被新的主流吞没,延续下来的却也多在他人之解读中失去原貌。读附录一的时候,觉得有点惭愧,“预流”之后,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