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心灵的探寻的封面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710804750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心灵的探寻》是钱理群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本专著,是国内鲁迅研究界中的标志性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钱理群自己的“鲁迅观”。在他的笔下,鲁迅许多原先不为人们熟知的魏晋风骨、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展示,在80年代极大地丰富了鲁迅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鲁迅”进行着投射。钱理群曾经说过:“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有体会,写成书就是《心灵的探寻》。至于人们承认与否是无所谓的。”他这本书并不求在学院体制内得到承认,更在意与公众分享“我之鲁迅观”,进而让大家从“鲁迅”中受益。而三十年来,这本《心灵的探寻》在思想界、知识界,也包括学术界,都得到了应有的好评与重视。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目录
引言
思维篇
第一章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第二章 “于天上看见深渊”
第三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切自以為熱愛著魯迅的人們不妨捫心自問:你有足夠的膽識,正視、理解並且體驗魯迅靈魂的黑暗與冷酷,作魯迅真的朋友麼?”
补标
确实喜欢不起来。钱理群在后记里说到他把毛和鲁迅当做精神的两个支柱,从而把鲁迅当毛来写,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一再论证鲁迅是“共产主义伟人”的“马克思主义者”,犯了些理论先行的毛病。在我看来,迅哥儿什么“主义者”都不是,他就是伫立在天地之间的一根孤独的现代的桅杆。
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启蒙者
自我的矛盾,追求个性独立,追求变革和人的野性而不是中庸,追求大爱大恨,描写个人命运的悲喜剧,崇尚对个体的关怀以及作为一个人对幸福健康生存权利的斗争。对于历史转折大背景下的鲁迅,应该出现这种人物。鲁迅是用文章和思想借着五四运动启迪中国人,毛泽东是用谋略战争实现了这件事真正解放了中国人,邓小平用改革开放把这件事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历史滚滚向前,在每一步都会出现英雄。
选取了《野草》原文中四对意象,用《野草》原文作为印子切入,初读觉得颇有鲁迅本体研究特色,但再往后读觉得有些把鲁迅放到盒子里,说他是超越物欲的境界,是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伟人等等,好像在用时代观点和主观思想裁剪鲁迅,不免有些落入窠臼
越读越乏味。欲扬先抑似的转折可以让人认识到鲁迅的可贵之处,但看多了总有一种不够客观的感觉。行文逻辑还算清楚。配合《野草》食用更佳。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我对鲁迅进行深入了解的开始。
原文引用很丰富,但是论证方法略单一,基本是从怀疑主义、“历史中间物”的基点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免有种同类相从的模式。有一个疑问就是真的有人的文字经得住这样的细读和归纳吗?虽然钱老师也提出鲁迅多疑的那一面,但毕竟这种裂隙还是太少了。感觉这样确定无疑的“从天上看见深渊”模式不是鲁迅研究过于成熟,就是太过于定型。毕竟是成书于中年,不知道钱近些年的想法会不会有改变。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审视历史,审视既成观念中先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