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封面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美)宇文所安

出版时间

2014-02-28

ISBN

978710804806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在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上力图描述和复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建构过程。所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大致是指汉魏时期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五言诗,这一诗歌共有一些主题、话题、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它包括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作者认为,一般文学史上对汉魏诗的权威而稳定的叙事实际上是齐梁时期在对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复制”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古典诗歌本身,而是诗歌文本的历史变形和其“内在运作机制”,目的是打破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刻板固化的文学史认知,探寻原本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目录
第一章 “汉诗”与六朝
第二章 早期诗歌的“语法”
第三章 游仙
第四章 死亡与宴会
第五章 作者和叙述者(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中,宇文所安多以游离于诗歌史之外的素材,讨论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诗歌归属问题。这仅仅是著作的一个开端、一个表层而已,其实真正要深掘的是单篇诗歌在流入史的洪流中,它们各自在如何脱离共同的宏大叙事时所要面临的事情。文中不再以史为线,而是从当时编纂者的真实动机切入,从单个诗作的生成起源处切入,并以此尝试淡化甚至揭去早期诗歌的价值估算及时间线,还原其单个创作者的原初意愿。时间线归属于诗人,而诗人则归属于权威,仿作、拟作、缺省、拼接等等形式的再创作行为是服从于权威的具体表现,仅仅从这条思路上去看,所谓的诗歌源远流长这一共识值得我们深思。
重读。读的大致感想还是与四年前第一次读相似,第一二章关于手抄本视野下的文本变动和共享的研究比较有启发性。宇文所安重新告诉了我们早期古典诗歌可以“是什么”,但还是难以回答这是“为什么”。书中附录的几篇文章尤其显现了这个问题。
抉出先唐诗歌尤其是乐府在文本创作和文献存录上的层次性,许多观点已经成为思考底色。不过对主观创作意志的信心似乎过强,以致解读乐府的一些套语承袭和割裂拼合有穿凿之处。
从手抄本的脆弱流动性、诗歌共享的主题话题角度对早期詩歌编年、作者提出合理的怀疑。死亡与宴会章,有点意思。
【藏书阁打卡】 对中国早期诗歌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当时抄本与口头流传的传播基础与知人论世说的矛盾,怀疑“汉魏古诗”不完全是原貌,而多有后人的修订、整理、补充、叙事。 五言兴起,诗史需要,恐白而将无名氏之作归于古人。然而“古诗”不一定古,也许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古诗”因“修辞低级”便被置于“古”(共时差异叙述为历时差异)。其实“五言形式在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已经被人使用,当时是和低微的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进而在古诗的“复现”中发现“语法”,这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共享“诗歌材料库”,并且会对文人创作产生一定惯性的压力。基于庞大材料分析得出的主题、话题、程序句,太结构主义了! 因此传抄中“变体”乃常态,追寻“原作”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问题。“作者”也是可疑的概念,作为文本的属性与价值评估密不可分。
挺新颖的视角,思考方式有点像“手抄本”说的变体,思考乐府诗是否是拼贴而成令人印象深刻,说起来这本书也算是我读的第一本宇文所安的书了。
翻译似乎有点怪异。 量子阅读式看完。宇文所安的研究很有启发,结构主义共时性解读,相似的解读路子还有高友功梅祖麟《唐诗三论》。也许固有的程序范本已遗失,或许这样的范本并无手抄文本存在,而宇文所安在比较中逐渐发现早期古典诗歌的写作“流程”,主题由话题组成,话题由序列组成,具体写作没那么呆板僵硬,但是总有“踪迹”可循。这样的研究是不是也打破了我魏晋人的觉醒文的自觉之神话?
熟悉汉魏六朝文学理论取向的人再去读海外汉学,是一定会感到耳目一新的。足见脱开既定的研究传统、立足原始文本去透析版本流变并进行克制的主题阐发,兼具纵深与广度,足见深厚的功力和全面的学术素养,很多其他的汉语言类学术专著确实是不必再读了。
从文学内部钻破了文学史空洞乏味的线性叙述,和田晓菲的风格有着微妙的差距,有兴趣的话可以对二者的文学思想进行比较。
p353“佚文”疑是“异文”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