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的封面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美)宇文所安

出版时间

2014-02-28

ISBN

978710804808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的开端。他这样解释:“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唐意味着“中世纪的终结”。

目录
三联版前言
导论
特性与独占
自然景观的解读
诠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霍小玉传很好看哈~
其实我还是不太读得来宇文所安(未尝不是我偏于传统守于规矩而失去脑洞与生气的一种映现otzzz)。但书中所论特性与占有,机智与私人生活,不无对话面(川合康三“日常生活书写”与“语言的过剩”)。另感叹同样是做中唐,大陆日本北美真是各有各的特点🤣
“溢余”(surplus)与“机智”(wit),诠释与私密空间的产生。分析太理性了,用了白居易《念金銮子》中的“暂将理自夺,不是忘情人”,却还要一丝一毫不放过地求一个合“理”建构——《老子》中典型的“强名”。 两篇唐传奇的分析用了我最钟情的“岔路”分析手段,但效果尔尔。老童常说“意义”与“情致”,该书简直是典型的有“意义”而缺“情致”。先读的《追忆》,发现大多观念都在那本中被更好地重述过了。 btw宇文所安在我心中的神龛今日被打碎了,终于认清:批评家能做的到底是很有限的,“我笔写我心”而已。
有意思的是,宇文所安和川合康三以对韩愈《南山诗》大不同的解读,却得出了关于中唐文学相近的结论。
宇文氏偏偏在唐诗的初、盛、中、晚里,为中唐洞穿出一本非断代诗史的诗魂,这一缕飘曳在贞元、元和的魂,幻化万端地散入中唐文人的笔墨,泼洒出奇特且互相矛盾冲突的诗风万花筒。 无论宇文氏怎样抽丝剥茧地从诗歌乃至传奇的文本里抠出中唐文人们的种种新风尚:对吟咏对象的心理占有权;轻蔑地质疑经典;溢余卑小之物的价值;创造私人天地并不动声色的表演等等,在我看来,都是文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各种细腻实现,在没有找到新的信仰架构之前,只能花式解构祛魅,无法重新建构。不过,这是一段充满戏剧感的文学年代,夹在平庸的盛世与暗哑的末世之间。 扣一星是为了导论最后一页所有中唐政治人物大名被低级地错译。
延续“唐宋变革”的思路,探究中唐的风气转变。但感觉7篇论文还是偏单薄,理论方面还难说服人,反倒是细节的文本解读很有新意;比如私人空间的开辟。
在某些观点上有所启发
中唐的光芒被盛唐掩盖得是在太严重了,甚至所谓盛唐也是在中唐诗人那里得到“发现”和“确定”。关于园林和“占有”的两个研究母题或许是出自这里,唐传奇也颇有兴味。这种“误读”的价值可能就在于,让时段性处于文化劣势的本国读者,像审视一面镜子从而自我体认,正如北朝诗人所为。当然,这无法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不适,令人疑心镜子的光鲜和洁净。
很薄的论文集,观点与视角启发都很大,但能不能成立还需要仔细再思考一下。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