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的封面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李泽厚

出版时间

2014-12-31

ISBN

978710805179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全书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的源头出发,揭示所谓巫史传统,进而讨论巫对中国“大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礼,礼的发展则生发出仁,巫与“小传统”的结合,则形成时至今日尚存的巫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里路进行了系统化地阐释。

目录
前记 1
说巫史传统(1999) 3
“说巫史传统”补(2005) 39
由巫到礼(2001、2014)83
释礼归仁(2014)11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得深切我心,但明显这个level并不高,很多处逻辑跟不上思想,糊里糊涂无法自圆其说,不能打五星。。而且为什么同样的巫,一者发展出宗教,一者发展出礼教,需要更细致的研究,那也是更有价值的。
旧文新缀,要旨尽在题中;访谈之体虽不成系统,但颇自由,其将孔子、康德并举,以道德情感系统指导当下,亦一贯理路,略无所进;附录中华文明源头符号,见微知著,抄录一段于后「汉字语文中没有这个问题,可以是一切空无,也可以是万殊俱有。没有现象之后的本质,没有变动之外的实在。现象就是本质,即用即体;变动就是实在,虽有又无」
就书名这八个字来说,第一篇文章《说巫史传统》足矣。巫史传统的理性化。
李认为上古的“巫”传统在经过理性化、建制化成为“礼”制度,并在孔子那里进一步发展和“情”连接,导致了中国思想传统中“一个世界”的此世性,而同时由于巫文化的遗留,又使日常带有神圣性。有趣的猜想,对文学研究应该格外有启发。
梁老师说我是“原教旨主义者”,我暂且认为是夸我吧。起码中国文化真的是信息随时间,能量逐级递减。经过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孔子的思想越发时空穿透性,根本不必需后来的荀子、孟子、心学、理学。老子是“无情辩证法”,孔子乃“有情宇宙观”。对“有”的关照与升华是孔子仁学的核心——情理结构。以此承载Kant的理性动力、Hume的情感助力、而与Marx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接通。上一次文艺复兴从宗教中解放,第二次文艺复兴则期待从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再一次寻找和确认人的感性自身。“天人合一”,自然与人事不分,这便阻碍自然律观念的产生,类比不是逻辑、演绎、归纳和实验。巫——礼——仁:放大自己的主体力量,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神明出来。但关注的是群体,非个体。这是中国的形而上学。
相当有趣,读到十三页,写了十三页的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阅读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内容深杂,有些观点浅尝辄止,感觉需要配合他的其他著作一起看才行。关于历史方面有些理论已经过时,有些过于想当然。
听书: 巫术具有技术,情感两个方面。 西方,技术转化为科学,情感转化为宗教。 中国,转成礼,技术转为规矩,情感转换为爱。宗教对中国人不是必需品。
把国内巫术的起源、特征以及与政治文化的演化讲的很吸引人,对我启发比较大。后面对儒学剖析的部分没怎么读懂。
李泽厚思想速览。由巫到礼,指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了外在巫术仪典理性化的最终过程,即政治脱魅;释礼归仁,指孔子完成了内在巫术情感理性化的最终过程,即建构情理。巫史传统是指孔子以前的思想世界,周孔的功绩正在于对该传统的理性化。巫的特质:为世间群体服务,有着复杂的仪式行为,人神不分,掺杂理性认识和想象的迷狂情感。由巫到史,即理性化的可能:一是巫君合一,二是巫对符号系统的操演,包括文字、数字与军事活动等。第一次转折是周公,德政内化表现为“敬”,外化表现为“礼”。第二次转折是孔子,表现追求礼仪中的神圣内在状态,即仁(情本体)。上古礼乐,以礼治身,以乐治心,“乐之外无所谓学”。由巫到礼,即礼制的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以祭为关键,性存体匿,其特点是实践性、全面规范化、神圣性。小传统承其形,大传统承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