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高乡与低乡的封面

高乡与低乡

谢湜

出版时间

2015-06-30

ISBN

9787108052261

评分

★★★★★
书籍介绍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继承中国沿革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政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他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己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这种富有启示的分析逻辑或可概括为“地域开发—政区增设”。

谢湜,1981年生,广东澄海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人类学学刊》执行主编。入选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明清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文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

目录
导论
上编 高低乡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第一章 11世纪高低乡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12-15世纪高低乡水利格局的演变
第三章 16世纪高低乡水利的治与不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以太湖东岸特殊的高低岗地形为基础,继而产生的治水问题,然后是在此之上诞生的社会经济结构,最后再谈到国家对此的行政规划,全书一气呵成。
近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比较理想的华南实践,即从田野中发现问题,而后以赋役、政区、人群等为主要切入点,利用民间文献,来考察这一区域一个长时段中的演变。在华南内部,同样较为理想且典型的同类研究,只能数刘志伟对明清六百年民田-沙田格局的考察了。三编的主要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水利-赋役-政区,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华南和复旦史地所的特色。但具体阅读时,其实没有想得那么好,也许是过于强调以历史地理为中心,反而失去了很多可以进一步深化的研究点。
抽时间将本书翻阅了一遍。通过高乡和低乡所形成的微地貌差异,对太湖流域以东的地理开发和行政变迁做了梳理。理论层面“高视阔步”,细节梳理缜密详尽。通过吸收和发展年鉴学派的历史地理人文理论,整合了水利、市镇、市场、政区等多个江南研究的热门话题,体现了政治、经济作用下的地域开发,赋役驱动下的土地模式,地区开发到政治区划的复杂互动,对不少既有结论的内部细节特征加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具体论证其实读的时候很难跟上,但注意到的一点,作者没有在历史记忆上做过多展开,仅在最后浮笔略过,或可见历史记忆虽然代表了居民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但这很难构成经济与政治变动的主要动力。
第65页注释一当为“胡渭著”
以“高乡与低乡”这一微地貌差异为切入点来探讨11至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 旧题新意 个人比较喜欢最后一部分 即高低乡区域发展与政区沿革部分……
基本读了一遍…感觉真的提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甚至对自己墓志考释作业也有很多启发。
好看,大方向和细节都很到位。难看,图太少,门槛太高,好像看了好像又没看,走了走了
很好的学术综述
耗时二十天终于读完了(囧),写的非常精彩。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11至16世纪高低乡农业水利的形成及演变,16世纪后的高低乡水利的整体面貌则趋于稳定。第二部分以13世纪为起点,论述了这一时期土地开发形式和城乡聚落格局的变迁过程。第三部分则分析了这一时期太湖以东政区调整与稳定的过程。尤其强调了“开发-滋息-设县”的模式,即政区沿革与地域开发的关系,但同时也强调了政区设置作为一种官方行为,是在官方决策体系和行政体系里完成的,而不是地域开发直接促成的。三个部分是同一条时间轴上的不同剖面,而将这些剖面叠加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整体剖面,也就是时段。这种作为区域整体剖面的时段反映了区域的整体结构。以这种方法论重新来看以上三个专题,就能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的整体结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