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由凡至圣的封面

由凡至圣

张卫红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10805623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力图脱开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如实呈现“工夫”本身:致良知的具体工夫阶次、工夫要点、障难及克除方法、实践之运用、终极境界等,以期于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有所裨补,并为现代人提供一条可实践的身心转化之路。在崇尚自由、张扬自我的现代社会,如何把私欲小我之张扬升华为道德主体之凸显、德性大我之挺立,实现身心的真正自由,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本书努力的意义所在。

张卫红 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之宋明理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邹东廓年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目录
自 序
一 由凡至圣:王阳明体悟本心的工夫阶次
以王龙溪《悟说》《滁阳会语》
为中心的考察
(一)《悟说》概括的工夫四阶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观点新颖,论述深刻啊!
自证分释良知这章写的最好,其余的一般。
本书可以说是杂糅了诸多名家对阳明学以及宋学的见解,对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以及历程讲得很不错。虽然里面有两章里面专业词汇太多,用唯识学来解释良知,颇难为非专业学者所能理解,但不妨碍其他章对良知之学的全面而通俗的解释,对我颇有启发。
在各种具体问题上融合了诸多理学名家的见解,很见学术史的扎实功力,良知与自证分一节接着章太炎的思路讨论阳明学与唯识学很有趣。作者对佛教道家还有西方哲学均有了解,又能以“体认“的视角来分析理学,实在有涣然冰释游刃有余有感,不愧是近些年理学研究的新秀。
翻过
散论阳明工夫的进阶之道(悟前-解悟-证悟—保任-彻悟-忘悟),辨析诸弟子就“见在良知”等歧见争论公案,拟通从凡成圣之道,不啻修身守性,更趋于对传统内核的萃取再造,试以从善如流、一以贯之、天下大同。然“圣者”与现代“公民”的分别并不能简单跨越,同样“心本体”的圆融亦无法达致文化母体的自洽。于制度重塑及技术冲击的情势下,“心学”何以自处,并未了然……
越读越有味道
在现有的学术分野框架之下,由哲学史的脉络切近理学,跟思想史的观照还是颇不一样的。不过,看王学的语录,总能有自得,而论者的comments倒在此次了。
如何把同一信仰共同体中儒者的修身体验阐释到信仰体系外的现代语境?如何把“秘不可宣”的个人修身体验在可说的范围内表述为有公信度的知识体系以便今人有效契入语境?所谓此心同此理同,基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共通性,那些浸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工夫话语表达的其实并非纯主观私我的体验,而是指向一个富有主体性、公共性的人类共有的精神智慧。杜维明先生认为,理解宋明理学的“体知”,不能把道德实践的自我体验和主观私我混为一谈,不能把主体性和主观主义混为一谈。“体知”对应前者,有透明度公信度,可讨论辩难。基于此一信念,本书以各种角度聚焦心学工夫的体知层面,不离现代学术视野的同时力图脱开概念化思维的哲学研究范式,呈现致良知工夫的直观经验,揭示儒家心性学“体知性”“境域性”特点,这也是对当今学界“中国研究范式”讨论的一种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