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在伊朗长大的封面

我在伊朗长大

玛赞·莎塔碧

出版时间

2017-01-31

ISBN

9787108057587

评分

★★★★★

标签

绘本

书籍介绍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用户评论
书里的“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应该都是删减(怒!),即使如此也不能遮盖它的重要。除了反政人士轻而易举的死亡,当意识到朋克是垃圾时,成长才开始发人深省。而且这是女性画的历史。
“我像往常一样又一次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必须教育自己”
政治性太强了,没在那样的国家成长,有些东西很难想象,不过作者始终心怀桀骜与自由,希望她能过她想过的生活吧
挺讨厌主人公,但父母和奶奶真是绝赞,尤其是她父亲,明明知道将来会离婚,还是支持她结婚。很多事情人都需要自己去经历,才能明白是好是坏,而无论怎样都是成长的过程。
从少女到青年,童言童语里懵懂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与对比营造出的较强的陌生化效果,渐归复于面纱之下的不动声色。何为自由?国内政治/宗教高压下固然不易,在表面上自由无处不在的西方世界可能更难;国内电视媒体固然在宣扬特定政策,西方传媒又何尝不是如此?童稚为真,可能在无知,知必有畏。不想说这只是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少女的成长故事,和时代关联更紧的是父母一代,义无反顾地送走/离开祖国传达的信息必然包含一代人的绝望与告别。
主人公更应该感谢的是她有个好的家庭,她的父母以及奶奶,远超伊朗普通人数百倍,伊朗有炮火又如何,她至少有得选。
好到不用看电影的程度
用轻盈的形式表现深沉的内容。
描述了作者在伊朗长大的故事,涉及到两伊战争、宗教政权等,还有作者在奥地利留学的经历,内容吸引人,感到了不同的生活。
这书药丸,讲了太多实话,乳化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