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社会分工论的封面

社会分工论

[法] 埃米尔·涂尔干

出版时间

2016-12-31

ISBN

978710805792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齐头比肩者,埃米尔•涂尔干同样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本书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用户评论
涂尔干对团结的痴迷
这位作者不仅懂社会学、逻辑也非常清晰(社会这么庞大的问题,不仅可以横向对比,而且还可以纵向对比,玩转地球),生物学学的也不错,关于犯罪也有研究,人类学也有研究。近期没看哲学,看到作者提的中肯的结论(哲学不能作为科学头顶至高无上的存在了)有点笑了。
涂尔干的分工学说算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经验阐述。作者意识到分工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重要的是回应因社会转型造成的传统道德瓦解而导致的道德秩序的崩溃,因而,分工具有重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价值。全书的行文不难看出涂尔干急于为社会学确立合法性而将一切基准归因于所谓的“社会事实”,虽然超越了单纯生物学解释的单一路径,但也忽视了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原则或心理学可能。
涂尔干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由于分工程度较低,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种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从而不会离心。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不过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这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称之“有机团结”。而这种走向,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不过往前追溯,低等社会当中正因为分工的缺失。正因为社会先验与个人,所以实际上很少有社会性个人意识的产生。只是集体意识在笼罩着个人,在那时候模仿他人,将共同意识表现在自己身上成了最要紧和最普遍的事。 一直到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与需求变得从未有的迫切。分工带来的工种的多样,恰可以塑造出因为个人能力而受到公众认可的新形象。即便社会分工带来的表层自由仍然可能是不充分的,但它丰富了想象的可能性,或许也为自由的可能性将带去更多想象。
基于法律文献的社会学研究,区分社会团结的诸类型,福柯在此基础上翻案。
已经比我读的佶屈聱牙的法学书好读多了。译文某些部分不太流畅,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读懂的(未对照原文不知是否有许多错误,但是思路是顺的)。很有意思的学术论文,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卷写的很好,后面一般
精读所能得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涂尔干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深刻,而这才只是他的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