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草根的力量的封面

草根的力量

傅谨

出版时间

2018-01-31

ISBN

978710805940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然而,民间戏剧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本书以台州戏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揭示了民间戏剧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矛盾与机遇。它让我们看到,民间戏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傅谨,1956年出生于中国,文学博士,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与批评家。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专注于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著作丰富,包括《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等。傅谨先生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致力于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荐理由
《草根的力量》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台州戏班的历史变迁、构成与生活、经济运作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民间戏剧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戏剧文化知识,还展现了民间戏剧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对戏剧艺术、文化研究或中国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引人入胜且富有启示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戏剧艺术、文化研究、民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戏剧专业学生
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感兴趣的学者
以及对戏剧表演、戏剧市场运作感兴趣的观众。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田野写成这样人生无憾了
本书描述的年代里,台州地区保留了本土的民间信仰体系,许多村庄都会在一年的特定时间里邀请戏班,为“老爷”(土地神)祝寿。戏台分布在山海之间的各个角落,戏班也由此具有了流动性。演出多是在开放式的场地,演员需要兼顾繁多的剧目和戏曲的时长,所以固定的唱段和诗词赋子成为的基本元素,具体的剧目可以根据理解的大致情节填充台词,从而形成“路头戏”的表演形式。对于演员而言,将表演作为职业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个人收入和人际关系,所以在有恰当机会时便会更换所处的戏班。在市场化的环境中,演员的流动促进了表演形式和台词赋子的交流,临场发挥和即兴创作式的表演形式日趋成熟。流运的戏班、流运的演员、流动的剧本,这些元素在无形中推动着“集体化”的创作模式,同时与保守且稳固的乡土相呼应——这也是“路头戏”的意义所在。
一本出色的艺术社会学论著。关于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做得深入而扎实,其进入田野现场内部的能力和观察的细致丰富程度让人叹服。关于国营剧团和民营戏班的差别分析很有意思。作者立足于田野调查素材展开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既有理论的学风让人敬佩。尽管距离初版问世已有十多年,但仍然堪称戏剧与社会研究领域最好的原创论著之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5275250/?_dtcc=1&_i=53573140An1UdT,53574980An1UdT
简单概括起来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戏班做内部和外部的全面性研究。研究对象不是戏曲艺术本身,而是戏曲艺术的表演者和组织经营者,甚至消费者。整体上的确很偏向于艺术人类学,但是又不同的是,并不寻求总结概括什么宏观上的意义,理论色彩也并不浓厚。对于田野调查中的那些细节和事例的展示又很文学很让人动情。
好田野 ·后台乐器中有大提琴和贝司 ·负责服装的大衣师傅(给戏祖唐明皇烧香) ·没有固定台词的路头戏,可以根据大纲拓展、吸取当地土话或事件讨好观众 ·字幕戏,语言的束缚 ·路头戏的比兴手法,(僵硬、套路化内容中的)文学性 ·杭州/西湖是人物经常出没的场所 ·流行文化的冲击
好视角
审慎且好读
非常好的戏曲田野调查范本,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统计极有价值。惜乎已是二三十年前的情况,不知台州如今民间戏班情况如何。同时作者在书中数处夹带私货讲述自己对糟粕厌女戏文的癖好,极尽惋惜之情,令人憎恶。
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且重要的戏班研究的文献,虽然其中没有特别明确的问题意识,也没有对某一侧重点深入挖掘,但即使是描述性的文字也令人感受到戏班研究的趣味性与深刻性。这么多年来,社会科学界对于地方戏班运作的研究依然匮乏,令人叹息。近来作者深陷舆论风波,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影响这是一部好的作品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