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山陵的封面

中山陵

李恭忠

出版时间

2019-08-31

ISBN

9787108066442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山陵可谓是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国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孙中山的葬事与“再造民国”政治目标的互动过程,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再造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文化运作方式,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政治史,为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目录
导言
一、 从生前到死后: 孙中山研究的视角转换
二、 事件: 文化史研究的可能路径
三、 政治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四、 叙事与历史学的“修辞”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商人对孙形象的玩视感觉可以和老师对国人节日的欢乐倾向分析结合,是不是和所谓“乐感”文化有关?
结构清晰,框架完整,行文晓畅。但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力图希冀建构孙中山这一政治符号,穷尽资料对中山生前身后名、陵寝及奉安大典营造历程进行梳理和解读,但却还是在理论分析方面未见其详。尤其是对“国父”之名称演变,正统继承地位之建构与争夺等关乎主题部分有浮光掠影之嫌。记忆之场的范本并不立体和形象,党治国家模式与概念并没有贴合很紧,殊为遗憾~这也是“新文化史”的不足~
有些浪费了这个好题目,或许本身并不是一个好题目,史学书的通病太多。
前几天刚看过帝王崇拜的研究,这些帝王将相生前尊贵无比,死后也是阴魂不散,利用政治反被政治利用,大概就是所谓政治家的宿命,毕竟他们的腐尸也是一种政治资源。本书认为国民党的丧葬政治,不仅为孙中山个人盖棺论定,更主要是为了推广自身的政治宣传与权威,进而树立“D治国家”的政治形象,从中山陵的设计到奉安大典以及谒陵纪念日等活动,都渗透着国民党构建国族记忆,增进现代国族认同的意图。不过与美国华盛顿崇拜的自发性社会行为相比,国民党的孙中山崇拜则是过于形式的意识形态灌输,更有趣的这种看似严肃的仪式也无法避免娱乐文化与商业炒作的挑战,谒陵行为也向着观光旅游的路线发展,不过作者认为普通民众对于中山陵这种政治权威与政治符号接受程度映衬着国民党的失败,似乎倒放电影了,倒不如说政治权力与民众日常存在张力本就是常态。
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中国的积弱在于一盘散沙,要在这一盘散沙之上建构起国族认同和革命意识,那么必须要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所以从活着的克里斯马到死去的政治图腾,孙中山的形象不仅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画上句号,反而伴随着政治局面的变动而不断迭代。孙中山本人未必需要,但活着的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汪精卫,都无比需要,套上孙氏革命外衣的半封建政权,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天亮之后,那里想必也会作为研究对象吧
史料丰富就是好
短小精悍
过程说得多,意义阐释不足。
新文化史启蒙🥹以后能做点新文化史的研究就更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