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经典到教条的封面

从经典到教条

王铭铭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10806666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中国的人类学中,摩尔根这个名字因为它的历史崇高地位,因而可能已被误解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当然这完全是用做形容)。在这一跨文化误解的过程中,摩尔根及由摩尔根的论说推演而来的许多毫无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有了自称为“本土社会理论”的机会。于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学者用从摩尔根那里得到的认识,来将他人从其他理论那里得到的认识归类为“洋腔洋调”,故意诱使人们忘记摩尔根本人是一个美国人。这个吊诡的现象提醒人们需要恢复摩尔根的西方面目, 将这个名字与西方其他人类学思想家并列起来评述。而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重新树立起摩尔根的旗帜。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领域涉及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民族学、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草根卡里斯玛》(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帝国与地方世界》(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2012)、《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6)、《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2018)等。

目录
引言
摩尔根这个人
著述的轮廓
“裂缝间的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王铭铭对摩尔根人类学的祛魅与再阐释,既是将一份被滥用数十年的文本重新归正到它在人类学学术谱系应处的位置,也是为高开低走、不断受挫的第一共和国时期的人类学所书写了一条深刻而沉重的脚注。
序言即宣言,单这一篇的能量就是万钧的。
挺喜欢19年写的一个导言。但是具体的内容还是写的太泛了,每一个短篇都是七拉八扯的,不成体系。只不过感触挺多的,中国的人类学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学术热点”和所谓的时兴理论,而应该是回归经典重新吸取营养。想到昨天重读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震撼更多。当年硕士的时候在经典导读课上草草翻了翻,根本没好好体会。等博论完成,想着再回锅重读一遍经典。💪💪💪
铭铭老师也算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大招牌了,这本书应该算是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接受小史和影响小史,耐人寻味的确实,古代社会一书并不是摩尔根在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作品,却没想到此书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一时无二。而他那本《易洛魁联盟》中文世界却时时没有译本。
王老师对摩尔根的一次梳理,我也通过这本书再一次了解了摩尔根。总结来说,他是那个时代社会科学的宠儿,但是也没超脱出时代的束缚,我们对他似乎要求太苛刻了。最后想说一点就是有关进化论的,不得不吐槽一下基督教对西方的影响,因为原罪论,使得进化论始终蛰伏在原罪的阴影之下。
对摩尔根大历史构建的思路梳理,同时提醒我们重视格罗特的希腊史,以及留待考察的罗马法底色。
文笔真好,分析也很到位。 就雅典社会而言,摩尔根的论述确实已经后无来者,不过19世纪的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往往让后人望而生畏。 本学期文化人类学课程与这本书让我对经典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经典的问题意识绽露出对话的空间,学术就是在与经典的对话开展。我对重读某某或者回到某某的提法没有好感(因为这个提法好像所有人都误读了某某书,回到某某显示出人们喜欢弄潮),因为对王老师来说,摩尔根一直召之即来,不必回到,也不必煞有介事地重读,重读和对话一直持续,从未中断
从经典到教条,再从教条到经典。19世纪人类学家探索“文明”的气象,心有戚戚焉;王老师于新旧人类学之间的深刻反思亦令人感慨。
文风吞吞吐吐的,实在是乏善可陈,列维斯特劳斯《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至今没有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