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的封面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冯茜

出版时间

2020-09-01

ISBN

9787108068019

评分

★★★★★
书籍介绍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目录
序言 乔秀岩
绪论
第一节 礼学的类型
第二节 唐宋之际的礼学思想概观
序章 后义疏学时代的经典危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华喆老师说这书写得比他的《礼是郑学》好,我不这么看……绪论和第一章,平地起了个大高楼,太好了。中间的论述,就显得像老前辈说的“十分材料只说一句话”,没有华老师那本书这么清晰流畅。但老前辈说最后两章“无聊”,我倒也不这么看……这本书每一章都是结论好,惜乎案断太过,有乃师之风……(但桥本的序我是很喜欢的,每一篇都很喜欢)
华喆老师推重此书,细读一遍之后,其原因大致可以想见。桥本的序文写的非常性情,这种性情也恰是我之所好。然而,冯书里头剖析唐宋礼制之因革,有不少地方没有驾驭好绳子,这很可惜。冯著之关怀,书中也时见变动,不过看得出,最初似乎是想破除旧时研究里汉宋对立的起手范式。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北宋礼学研究的里程碑。
按需,第二章。 把礼学史说出了一二三来,实在难如登天,此书相较《事邦国之神祇》明显更倾向礼学的思想渊源,对具体的礼制规定不做过多展开,问题明确,论述清晰,非常棒。
洋洋大观,何尝不是经学切入理学的一大脉络。
仓促的一个月,书中的精华没有办法吸收自然没有办法打分,对于小乔序里的读书法傻乐过后也没有在后文付诸实践,天然屏障一般见到中哲见到宋朝人就要低头。怎么说呢,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思想其实并不一样。可能是lb曾经的课过于神棍,那堆相似的篇名出场了就注定要摇着扇晃荡两圈,朱熹说话有意思的,“克己复礼”的礼也是礼。
是我很向往的研究。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体会不到经学的旨趣,反而觉得后半部分哲学史的写法更亲近些。当下把握还不深入,希望他日再读有更多启发。
馮茜老師的禮學思想史著作,融合了禮學、經學史、思想史三種研究方法,試圖勾勒一個晚唐至北宋禮學思想的脈絡。緒論聚焦於古代人對“禮”的認識(尤其是對禮書的看法)非常有啟發性,我認為是其中最讓我眼前一亮的。非常厲害,值得反復學習。
粗览大义。礼学向有重视宗经复古与制度沿革的分野。宗经,又有语境化的,随文赋义的郑玄与重视大义大本的赵匡之别。就亲和性而论,宗经近于学者,沿革近于王者、史家,讲究时王制礼。后者之弊在专恣,利在通方。北宋前期,接续唐代经学的瓦解,制开宝礼接续后周,用杜佑通典制度沿革之学。而宗经之学,聂氏礼图犹重文本主义,刘敞一变,宗经复古乃重文本所指向的制度事实,而非文本本身。浸及朝廷,元丰改制,一变沿革之学,乃复周礼之旧。然而宗经方法既变,虽然形为宗经,内里已是制度之学的客观精神。李觏、二程、张载虽是思想家,然而思想家正好是思维模式变迁的标记物。李、张以礼变化气质,“脱当世纠缠”,与佛家律学相似,儒家本指,固去本净不远。二程则于虚处讲礼,才真是礼学中衰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