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九品官人法研究的封面

九品官人法研究

[日] 宫崎市定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10806815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这部著作中,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十分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而宫崎市定本人也成为公认的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新一代领袖。他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成就超过了东西交流史的建树,以至于一般人甚至不清楚他同桑原骘藏的师承关系,将他视为内藤湖南的衣钵传人。

目录
译者再版弁言
宫崎市定和《九品官人法研究》 韩昇
新版解说 砺波护
前 言
第一编 绪 论 ——从汉到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琐碎的研究配上日本日琐碎的文风,读起来算是让我对历史研究祛魅了,幸亏没有走这条路。
读了前言和余论,中间本论考证看了一半左右,太难了,看来我对官制太不熟悉了,或许读读文献再回来看更好
九品中正本是为甄别州郡士庶才德创设的铨选机制,却迅速蜕变为评定世族门第家格高低的工具,中正所评乡品与起家之官品严格对应;家格评定完成固定之后,实际的起家任官之权收归中央司徒、吏部,而中正之言只作区分门第的参考;九品官之上六品为高门起家之流内,下三品为寒士起家之流外,官依据劳心劳力区分清浊,高门与寒人在官位分配上形成严格界限;举秀才、孝廉自汉魏由豪族垄断,九品法实施之后需考试之秀、孝所获官位不如凭借家格,为高门所轻,虽渠道有限但终成为寒士上升唯一之途;东晋南朝在大族门阀轮换主导下将官人法推向成熟,出身贵贱决定士与庶、官与吏,北魏虽吸收之而有孝文汉化,但遭遇鲜卑军人之反动;北周尚军功、任子而形成关陇集团,继之隋大授文武散官,废郡而夺州县辟召之权,贵族制随着门阀自我权力的丧失退出了舞台。
读毕,忽忆起赫尔曼·黑塞的一段话:“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绪论部分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绝,可以想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是行云流水,异常痛快!
有位老兄说作者乡品官品对应的观点,仅靠七个例子就略过。并非如此,在书的第二篇论述寒士的章节里,作者提到西晋流行将官品提高四等称呼的现象,比如将大县的县令称为二品,县本身称为二品县等等,这些将六品官员(县令、尚书郎、秘书郎、驸马都尉)称为二品的现象在史籍里普遍出现,才是是作者将乡品与官品对应的重要依据。
蛮有意思的,以成书年代太早,许多论述其实在国内学者的后来著作中已有另作他论。详细讲述起家官一制的部分可做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例证,一些南北朝对照也可以补充阎步克的波峰与波谷。比较有意思的是讲北齐时豪贾胡商买官是为风气的时候,提到一种解释说,结合世界史中东罗马与萨珊王朝对丝织品的需求导致粟特商人需要在突厥治下迂回而入北齐,通过谋求官位来获得稳定的丝织品供给。
老一辈的研究,有基础性的价值,但是有些结论已经被修正了。
从汉到唐贵族主义的萌芽与消亡,科举制度在消灭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中国贵族主义顶峰后也吸收了贵族主义的净化:即统治者为拥有贵族之实的读书士大夫,这为唐之后的王朝增强了统治的稳定性,但之后甄别人才的科目却与官员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不符合,藏在九品官员之下的胥吏从来都不是能轻易忽略的角色。 中间很多引经据典的文言文看得头疼,不过也还好,本书的研究思路很清晰
宫崎市定最有名的一个代表作,当之无愧的名著。或许在官制的细节考证中宫崎市定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不完全的、下判断过于武断的(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过这一点了),但如果我們先理解宫崎市定在撰写此书的问题意识(即贵族制)的话,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什么要挑选这个材料、辩驳那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学术史意义乃至学术意义。这本书值得多次阅读和理解,以后定会重读,应该还会有新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