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的封面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傅斯年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2001191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他从1929年开始着手写《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由于时局动乱和公务繁忙,他先后撰写的主要章节,分别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论所谓五等爵》等为题目以论文形式发表。2002年,其学生、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整理,以傅斯年生前所定书名出版面世。何兹全在前言中曾肯定地说:可以作为傅斯年史学代表作的“就是这部未完成的《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对构成该书的几篇论文评价说:“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创见——独到的见解,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创造性的第一流的好文章。就这一本未完成的书之已完成的几篇文章,已足以使傅斯年坐上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省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后留学英德,回国后先后执掌中山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校政。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与教育学诸领域成就卓著,著述颇丰。著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民族与古代中国》(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等。

目录
《夷夏东西说》
《姜原》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论所谓五等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基本上就是看傅斯年考證史料。沒有這方面知識儲備和無法絲滑讀文言文的我來說這不是本易懂的書,得承認自己未能讀通這本著作。夏代時期,東西鬥爭非常厲害,按傅斯年的說法後來春秋戰國大一統主義哲學家把這些史跡抹殺掉,直到楚漢亡秦,其實也是東西鬥爭,三國時期孫吳佔據江南,南北鬥爭才開始形成。
短小但不好读。观点颇有截断众流的架势,但其中的考据分析恐仍有可议之处。
很多白话文言文由于知识面窄的原因,很多只是明白字眼但没有任何知识扩展关联,应该说只是看了个表面,对夷夏东西说、大东小东说、爵位姓氏堪虞还是有所启发,小文章里有学术积淀的大乾坤,傅也是实证研究和创新推演结合起来的大家,值得以此小书兴趣点关联扩展相关阅读,以期获得对古文化更深程度的了解。
属于非常专业的考证书籍,并不好读
看待夷夏东西/夷夏争胜的视野很广,对夷的解读不局限于族名列举(甚至商的夷化)。夷宗神的地位很高(帝羿),春秋战国大一统思想下的众神谱系。姜原一篇和黄烈对照。商和周的问题:商人去哪了/周对继承商文化的态度/周的作为。
于三代传统史观多有创见,发人深思。
傅斯年这半文半白的给我看困了,但论述实在精彩,五等爵制那片受益匪浅。其余学术性太强,我还需积累,日后当复览
本书是历史学家傅斯年关于先秦史的一部著作,“大家小书”精装本的一种。正文由《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五篇组成。《夷夏》主要讲三代政权主要来自东西两大族群斗争,《姜原》主要讲姜姓发源于河南西部,《周东封》主要讲西周东方诸侯为殖民商人建立,《大东》主要讲西周分封经历了小东(东郡一带)及大东(泰山)的先后过程,《论所谓五等爵》主要讲西周没有所谓五等爵制。书末附录作者《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由《楚之先世》《殷周之关系》两篇组成。书的开头有何兹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一篇,周书灿教授亦有《论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篇,均指出本书的优点及缺陷,可作为导读。整体来说,本书是先秦史研究绕不过去的名著,一些具体结论还可以探讨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