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好诗不厌百回读的封面

好诗不厌百回读

袁行霈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200128499

评分

★★★★★
书籍介绍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目录
自 序
诗经�6�1汉广
冉冉孤生竹
迢迢牵牛星
步出夏门行�6�1观沧海/曹 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袁老师是我的偶像 2021.3.9
不如周汝昌,都是引用,给我一种作者都不觉得这些诗好的感觉。
品鉴诗歌,还得看大师之作。越是学识淹博,掌握的材料越是宏富,品味时越能细致入微。欣赏古典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不然一首好诗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好在何处。当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充分了解一首好诗的时候,就会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艺术之美可以穿越千古,连接不同时代的心灵。大师教会我们鉴赏的方法,尔等需要刻苦努力。不下一番苦功,就难以体验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好诗不厌百回读,常读诗,读好诗,享受诗意人生。
浅显易懂,很容易看进去,贴近语文教学中的诗词赏析。 课堂上分析诗歌,最讨厌公式化地谈主题,谈情感,又不得不谈。作者也说主题大体可分为几类,可一旦归类,诗歌的艺术性就大打折扣,有种“分析了这么多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袁先生又讲“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艺术感受。…把你的感受具体地结合诗句说出来,让别人也觉得这首诗好,也有同样的感受,或启发别人产生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艺术分析”。从这一标准来讲,这本书还是欠缺的,考据有余而感受不足,算得上中规中矩吧。
好诗不厌百回读,大家的解读别有新意,附录也很是受益。从选篇上看,词中老杜周邦彦以4篇仅次于李白苏轼之后,颇为老杜不平😂
能感受到袁教授学识的渊博,对诗词讲解也很深入、理性,只是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叶嘉莹教授的讲解,她的讲解中多一些感发和动人的力量。
周邦彦诸首惊艳
大家小书,好诗不厌百回读 2023年2月初读完 大家小书系列,印象最深刻的一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的意思一般用"贫"字表达。没有出路,才叫"穷"。
一個半小時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意象),通过意象群传达某种旨趣、情调、抱负、境界。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袁老的鉴赏就是遵照以上规则而成,且能旁征博引,将具体诗词进行纵向历史评价,横向同题材诗篇比较,且鉴赏精到中允,不随意发挥,有大家风范。但选取诗词有其个人的偏好,许多大家名篇都未能选取,谁让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呢,一本小书是容纳不下的。欲看更多精彩鉴赏,《唐诗鉴赏词典》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