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傅雷谈艺录的封面

傅雷谈艺录

傅雷

出版时间

2017-01-01

ISBN

978720111115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全新收录了傅雷先生36篇文章, 101封与家人、朋友的书信。展示了他一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儿子傅聪的艺术培养。文中相关的画作配有插图,品评的音乐均收录在音乐专辑中。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随着大师的节奏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文学、翻译、美术、音乐,正如先生说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傅雷(1908-1966),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习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1931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对中西画论及西方古典音乐造诣颇深。 著有《傅雷家书》《傅雷谈艺录》《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
目录
自述
略传
经济情况与健康情况
写作生活
其他活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附带音乐还没听。内容按艺术门类编排,后附相关书信,是一个特点。作者在评论时直来直去,对似乎扶不起的中国音乐尤其如此;在介绍作家或作品时,则循循善诱,俨然一位温和善诱的老师;谈到翻译和自己的工作,又十足的较真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最后对于孩子教育的经验总结,或许为人父母者都可以参考吧。
开篇的自述选择1957年反右运动时傅雷的交代材料,甚好!
有这样艺术见解和文笔的人,是会在文革萌芽时红卫兵搜家前一夜"自绝于人民",他还会垫上毯子以免惊扰了楼下的阿姨,并留下"明日的菜不用买太多"的纸条。
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不随波逐流,永远保持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原是一切第一流艺术家的标记。你说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倘如一杯清水,则根本就不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没有诗意的东西,在任何文字内都不能称为诗。非诗人决不能译诗,非与原诗人气质相近者,根本不能译那个诗人的作品。我愈来愈感觉到译者的文学天赋比什么都重要。一件事要做得好,必须有不计成败,不问效果的精神。关于学习,他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永久爬不上去。德国人要不在整个十九世纪的前半期埋头苦干,在每一项学问中用死功夫,哪会在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今天,能在科学、考据、文学各方面放异彩?
音乐偏我给double
真挚直接。时代让人失去了锐度,从张爱玲的评价到莫扎特,不到十年而已。也许人脱离不了人间性。
文学功底不够,很多都没看懂
是和文艺心理学一起看的,惊喜的发现两位作者很多对于艺术的观点都十分相似,只不过一个说得巧妙容易被接受,一个说得直来直去、连棍带棒,所以傅雷才会有那样的结局吧。必须佩服傅先生的艺术修养和学识,很多观点对于我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两本书一起读好像有点明白艺术分类之间的一些关联和相互作用了,暂且先不谈,等我再多读一些理清了,详细把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
严肃、客观而坚定,凭着学养和良知写来,批评界应如此
文学,翻译,美术,音乐。。。傅雷确实算得上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well-rounded man, 尤其是关于翻译的那几篇可以反复阅读,真知灼见也。